刘墉(1719-1804),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巖、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山东省诸城逄戈庄人(今属高密),祖籍山东日照。清乾隆、嘉庆两朝重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峭直敢谏闻名于世。其书法味厚神藏,有廊庙气度,是清代最有名的帖学大家,作书喜用浓墨,故世人又称其“浓墨宰相”。乾隆十六年(1751)中二甲第二名进士,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其父之风。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工书,尤长小楷,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
刘墉为朔阳翰林节临苏东坡《洞庭春色赋》,书写流畅,点画浑厚且骨力洞达,森森然庙堂之气彰显,用笔使转顿挫自如,勃勃乎自有卷帙之气。石庵深浸于帖学,其先学赵松雪,后学苏东坡,一生功力皆来源于后者,因此,此幅作品节临苏东坡《洞庭春色赋》,亦应为刘崇如得心应手之作。是作书于乾隆甲寅,即1794年,为石庵先生晚年佳作。其言为“临”,亦为谦辞,实为刘墉自家气韵,非人书俱老而不可得。
时人评刘墉书法“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观此作毫无须臾之意。刘墉一身沉浮于宦海之中,不知暮年的刘中堂挥毫节临此段是无意为之,还有回首一生忽于百忙机要之中寄与他想?山水一生还是宦海一世无非“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斑”。
另,此幅作品的引首章为“御赐海岱高门第”源于乾隆在刘墉作翰林时赠与他的一首诗“海岱高门第,瀛州新翰林。尔称拟东箭,且爱栋南金。河诫伐檀诮,薪勤芃域心。家声免永继,莫负奖期深”,刘墉至暮年“钤压”着他做翰林时的皇恩,手临一段“袅袅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送给了一个更年轻翰林,或有期许之意,也未可知。
题签:石庵先生书。叔宪审定春姐之笔。
释文
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余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斑;举枣叶之有余,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嫋嫋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
题识:甲寅孟冬之月,为翔阳翰林临。石庵刘墉。
钤印:刘墉之印、半轩松月、御赐海岱高门(御赐海岱高门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1440第37印)说明说明:书签者或为清代浙江长兴张度(1830-1904),“叔宪”其号。历官兵部主事、刑部郎中等职。精研金石文字,工书画,善于篆、隶、八分及古书画鉴别。
,乾隆的水平不高,他还不如乾隆呢!,可以,可以,节奏不错,但不太喜喜欢浓墨,转发了,转发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