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书法《心经》,刘罗锅的字到底写得怎么样?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青原、日观峰道人等。清朝政治家、更是书法家,功力深厚,时称“浓墨宰相”,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并称四家。

乾隆皇帝真爱书法,不仅把字写得千篇一律,还狂热地在宫内所藏的书画上到处盖印章,搞得花花緑緑的就满意了。由于皇帝的审美格局,“黑、大、圆、光”的馆阁体大行其道,然而刘墉的书法不与时俗同声,远涉前贤,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晚年潜心碑版,从容大度,外肥内遒,神魄超然,自成一家。

下笔果断,筋力蓄贯,结体趋于扁平,重心下沉。

重心偏低,结体偏宽,咋看去似乎圆虚软滑,实则疏逸雅致,劲气内敛,沉稳浑然。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有此论:本朝书有四家集大成以为楷:集分书之成,伊汀洲也,集隶书之成,邓顽伯也,集帖学之成,刘石庵也,集碑之成,张廉卿也。

行书之中间现草书,写到后面草字出现的频率渐次增加,由开始的沉静悠然至后面多了些兴逸顾盼。

有人评价刘墉的书法是”融合了赵孟頫的圆润、董其昌的生拙、苏轼的丰肥和颜真卿的浑厚“,然而也有人讥讽他的字像“墨猪”“兔粪”,落墨绵团肥厚之谓。但我觉得此《心经》与其它作品比起来笔画要瘦了一些,多了份外柔内刚的秀劲。是不是呢?

,转发了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图文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非法用途,否则后果请用户自负。 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删除处理! 相关作品您必须在下载后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删除,如果您喜欢该作品,请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