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曲园纪念馆

坐落于孤山南麓、西泠印社旁的俞曲园纪念馆,素有“西湖第一楼”的美誉,这里正是晚清学者俞樾其曾孙俞平伯的旧居。

俞樾及俞平伯属德清俞氏,是中国近代四大较有影响的文化世家、诗书大家之一。

如果说一个家庭中家教是“扎根”,家训是“树干”,那么家风就是“造林”。

说起德清俞氏家风,用俞樾的一幅自撰对联来概括最好不过,那便是——

积累譬为山,得寸则寸、得尺则尺;

功德无倖获,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意思就是,修身积德要坚持不懈,问学建业当勤奋不辍,绝不要抱侥幸之心,更不能一曝十寒,踏实进取,必有所得。

俞樾身平

俞樾(1821年—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同治七年,俞樾出任杭州诂经精舍山长,历时31年。同时还任浙江书局总办。

俞樾勤奋治学著书,毕生致力于传统经史学研究和诗文书法创作,所著《春在堂全书》达五百卷,终成一代朴学大师。

俞樾同时也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塾师,曾常年执教于东南各地书院。现在的俞曲园纪念馆,正是俞樾受骋出任杭州孤山诂经精舍学教时的讲学之所,他的弟子将其命名为俞楼。俞樾在此处讲学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余年。国学大师章太炎、西冷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都是他的弟子,可以说是弟子三千、一代宗师。

德清俞氏的家风主导诗书传家、德厚流光,不重功名利禄、重勤奋治学。深受此家风熏染的俞樾更是身体力行传承家脉,悉心抚育了孙子俞陛云、重孙俞平伯。

俞陛云自幼读书勤勉用功,俞樾悉心栽培,自编《曲园课孙草》教其开笔作文。光绪戊戌年间,俞陛云喜中探花。喜悦之余,祖父俞樾却将以一副言深意隽的对联送给孙儿:

湖山恋我,我恋湖山,然老夫耄矣;

科第重人,人重科第,愿小孙勉之。

俞陛云当即领悟祖父的意思,要以诗书传家、勤奋治学,而非流于官场,热衷功名利禄。俞陛云任四川省副主考、浙江图书馆监督、清史馆协修期间,虽时局动荡,却始终恪守祖训,宁愿以卖字鬻画为生,也不与伪满、日占政府合作,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几个保全家学、传承家风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深得诗书传家家风要领的俞陛云也效仿俞樾,自编《诗境浅说》课孙,使得俞家的一门文章百年不绝音。

△俞曲园日记手稿

除俞樾、俞陛云外,德清俞氏还有另外一位始终恪守家风的人物——新红学派代表人物、著名北大教授,俞平伯

俞平伯也深受曾祖父俞樾的治学态度影响,俞樾临终前将遗训及曲园藏书一并交给俞平伯。在此后的一生中,俞平伯或隐或现地都在接受着文炳传承、诗书传家的家风熏染。他的一生,正如他名字里的“平”字一般,治学讲求平实、不作高论。

和俞樾、俞陛云一样,俞平伯也十分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他在《过德清示儿辈》诗中有云:“但使家儿都自玉,会延祖德到云昆。”要求其子孙恪守家风家训、自行珍重。

家风

幸运的是,即便风雨兼程,俞氏后人均能延续祖德、不落窠臼,讲求诗书传家、德厚流光,体现了家风、家训传承的强大力度,更体现了一个家族、家庭价值观的秉承,人生观的延续,事业观的引领。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