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日惠州网

在书画作品收藏市场,有一个人的作品近年来备受青睐和追捧,屡屡拍出天价,曾有买家以2300万元天价把他的一副作品收入囊中,若按每字计价,高达近600万元。他就是曾任惠州知府的伊秉绶。伊秉绶作为一位清代名臣,他不仅政声卓然,而且善书绘画。在任惠州知府期间,他重修苏轼故居,重建丰湖书院,为惠州的教育文化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丰湖书院现貌。 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 摄

善治州政

清廉行政造福百姓 惠州经济得到发展

据资料记载,清嘉庆三年(1798),位于梌山(今惠城区中山公园)的惠州府衙大门,悬挂出一副新楹联:“天凜旦明,尚无惭于尔室;地名惠循,用顾畏于民岩。”熟读四书五经的官吏生员驻足观赏,都称这是一副自警警人的好联。而这副楹联的作者,就是刚刚走马上任的惠州知府伊秉绶。

据《惠州名人列传》介绍,伊秉绶(1745-1815),字组似,号墨卿,晚年又号默庵,福建汀洲人,故又称为“伊汀州”。他出身书香官宦世家,父亲伊朝栋为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官至光禄寺卿。伊秉绶幼禀庭训,承传家学,聪敏勤奋,16岁进县学,26岁中举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及第,授官刑部主事,寻擢员外郎、郎中。嘉庆三年(1798),充湖南乡试副主考,继而出任惠州知府。他一到任,即以府衙大门悬联的独特方式,向下属官员和惠州百姓宣示他清廉行政、造福百姓的理念和决心。

果然,伊秉绶言出必行,“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故练刑名,大吏屡以重狱委之,多所矜恤。”当时,有个土豪作恶多端,为害乡里,无理欺侮一位寡妇之子,寡妇到府衙喊冤,伊秉绶立即将这个土豪拘传,审得属实,即予重罚,人心为之大快。

彼时,惠州沿海居民常常受到海盗的侵扰,伊秉绶实施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的政策,对被抓到的胁从者免于死罪,收效良好。由于伊秉绶善治州政,当时的惠州经济得到发展,耕地面积在广东全省仅次于广州和肇庆,储粮达全省六分之一,盐业、采矿、蚕桑诸业皆盛。伊秉绶一时政声卓然,被誉为“廉吏善政”。

重视文化

带头敬仰和宣扬苏轼 着力栽培地方文人

史家称“秉绶政事文学,皆卓有表见”,这评价是实在的。可以说,在古代数百名惠州的行政长官中,伊秉绶的文采风流当属上乘。他少时曾从同乡名儒阴承方游,为学讲求立心行己。出仕后受知于大学士朱珪,亦为纪昀所器重,把他聘请到家里教自己的孙儿。他又从刘庸学书,成为一位书法大家,四体皆能,尤以隶书独步当世,并与邓石如并称为清代碑学的开山鼻祖。诗则有《留春草堂诗钞》七卷行世,集中多寓惠期间作品,洪亮吉《北江诗话》评其诗如“贞元朝士,时务关心”;居粤之作,“多峭厉之词”。总之,在清代乾嘉时期,伊秉绶称得上是位星光耀眼的风流人物,由他来主政惠州,是惠州文化之幸。

在惠州,伊秉绶带头敬仰和宣扬苏轼,在白鹤峰重修东坡祠,每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招宋湘诸名士设祀堂中,赋诗饮酒”。并以在墨沼中掘得东坡墨砚为题发起诗歌唱和活动。他着力整治湖山,在西湖重修朝云墓,亲自题写墓碑,函驰海内文士征集诗文。这两项面向全国的征诗征文活动,参与者除伊秉绶、宋湘二人外,还有翁方纲、赵希璜、吴锡麒、乐钧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诗人、文章大家,当地诗人文士更是热情投入,惠州一时间成了全国文化人目光关注的人文亮点。

伊秉绶经常以知府之尊礼贤下士,对地方知识精英热心奖掖,着力栽培。惠州有画家翟泉,布衣出身,自号清客,工诗画,性傲岸,居白鹤峰翟夫子舍,非高洁者不接见。伊秉绶闻其名,“造庐访之,评其画作然成家。”翟泉画名于是大著。归善人黄钥,亦布衣,画与赵法古、翟泉齐名,独工篆隶,尤精刻石。尝著《印论》二卷,伊秉绶亲为作序揄扬。又纳黄钥为弟子,言传身教。黄钥书艺益加精进,特别是隶书。

主政惠州期间,伊秉绶还在准提阁建无碍山房,政余之暇与宾客门生、地方俊彦在那里作文酒之会。“准提阁迥孤云上,倚醉分题忘主宾”,他的诗句真实记录了当年与会者坐列无序、融洽无间的情景。他以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营造了宽松活跃的文化氛围,沉寂多年的惠州文坛因此重现蓬勃生机,涌现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和作品。

倡办教育

重修扩大丰湖书院公务之暇亲登讲台

惠州人对伊秉绶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他倡办教育的贤举。伊秉绶到任时,丰湖书院已荒废多年。嘉庆五年(1800),他“以十州人士之请,改建书院于城西湖上。又次年落成,易名丰湖书院。”这是继王煐之后丰湖书院的第二次重建,规模设置都比以前更为扩大和完善。伊秉绶延聘“岭南才子”宋湘为首任山长,为书院提出“学圣人,学为人”的教育主张,并亲书“敦重”二大字榜于大堂作师生座右铭,认为“人需厚重也,重则威仪整,学问固”。公务之暇,则亲登讲台,“课诸以《小学》、《近思录》,民争颂之”。丰湖书院自此成为惠州最高学府,培育出不少人才。

山长宋湘有感于伊秉绶对兴办丰湖书院振兴惠州人文的杰出贡献,特撰书一联悬于书院大堂予以颂扬:“万间广厦庇来新,问秀才老屋深灯,他日几逢贤太守;百顷平湖游者众,看后学洙情沂思,有人重起古循州。”

在宋湘的《丰湖漫草》里,歌颂伊秉绶的诗篇比比皆是。如《墨卿先生惠竹走笔戏谢》:“分取东堂竹,来遮西院人。遥怜贫太守,煨少一盘春。”伊秉绶居官清廉,竟成了一个“贫太守”。嘉庆七年二月,惠州大旱,伊秉绶颇以为忧,宋湘《望雨四首呈墨卿太守》有云:“遥知贤太守,先我几沾巾。”后降甘霖,宋湘又有《得雨四首酬墨卿太守》:“野人唯醉饱,太守喜何其。”伊秉绶之勤政爱民,可以概见,人们对伊秉绶的敬重也可见一斑。

嘉庆十年,伊秉绶调任江苏扬州知府,两年后调任河库道,继又调任两淮盐运使。嘉庆十六年(1811)秋,他重访惠州。惠州百姓听说贤太守来了,争相迎接。伊秉绶走访丰湖书院时,见到书院内设有奉供自己的祀祠,便令撤去,依然是那样谦虚谨慎。

嘉庆二十年(1815)夏,伊秉绶启程入京,途中小住扬州。至9月,天气渐凉,伊秉绶因此感冒,猝得肺炎,于九月十一日逝于扬州。时任陕西布政使的唐仲冕是伊秉绶的知己挚友,为作墓志铭称赞道伊秉绶“处身不润,治身治官,一秉忠信。”

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 通讯员林卫锋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