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名朱耷(1626—约1705),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通常称他为朱耷,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苏轼有一首诗,还挺符合朱耷的,他写道:

人生到处知何,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人生在世,去过很多地方,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去了别的地方,偶然会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

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由此,我们再联想一下朱耷,联想一下他的画。从无限的时空来说,人就是想一只孤独的鸟儿,在一生中,居无定所,不断迁徙。人是孤独的,人的生命过程乃是孤独者的短暂栖居。朱耷通过他的鸟,展现对孤独命运的思考。

这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精神内涵与他的禅宗和身世有很大关系。作为一位曹洞宗的信仰者,朱耷艺术的孤独精神打下了深深的禅家的烙印。禅给了他独特的智慧与感悟,他要用毕生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它。

朱耷有诗《题孤鸟》,写道:

绿阴重重鸟问关,野鸟花香窗雨残。天谴浮云都散尽,教人一路看青山。

虽然画的是孤零零的一只鸟,一棵树,但意境却是十足的美。远山飘渺,春意盎然。虽然画面孤寂,却没有一丝哀痛和可怜。

长期的孤独不仅没有给朱耷带来精神的压抑,反而使他从中感到闲适和从容。

当时诗人叶丹曾作《八大山人》诗一首,描写了他在这里的生活情况:

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丛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志,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八大山人朱耷,一生几乎一直在漂泊孤寂,但他孤寂却不自闭,这是他的心境,一种对清明生命的怡然。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图文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非法用途,否则后果请用户自负。 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删除处理! 相关作品您必须在下载后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删除,如果您喜欢该作品,请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