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高考成绩的陆续公布,高考状元再次成为了群众眼中的焦点。
有人说,高考状元未来也将成为“职场状元”、“行业状元”、“人生状元”,做学术的要举世瞩目,做生意的要腰缠万贯。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成为业界大咖,走上人生巅峰。
那么,最早的那批高考状元,后来到底怎么样了呢?
今日治愈大师:柳公权
壹·生于忧患的少年神童
775年,安禄山与他的同乡史思明以及手下一批番将,以讨伐逆贼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标志着安史之乱的爆发。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三年后,柳公权出生了。
他的祖父柳正礼,曾任邠州(今陕西彬县)士曹参军;父亲柳子温,官至丹州(今陕西宜川)刺史;伯父柳子华,曾任池州(今安徽贵池)刺史、检校金部郎中等职。他的兄长柳公绰为唐朝名臣,无论在仕途还是书法上,都对柳公权影响颇深。
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的柳公权,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柳公权少时聪慧,十二岁就能作辞赋,有神童之誉。后人称赞他“诚悬(柳公权,字诚悬)十二工吟咏,元和天子知姓名” 。可见他聪颖过人,连天子都有所耳闻。
柳公权学习十分刻苦,对《诗经》、《尚书》、《庄子》、《国语》、《左氏春秋》等古籍的研究均有很深的造诣。这些都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贰·中年得志的科考状元
唐代在选官制度上一反魏晋以降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因此,对于柳公权而言,科举是入仕的唯一选择。
805年,刚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大唐王朝内外交困,外有吐蕃、回纥侵略,内有节度使拥兵自重、宦官专权。
急于改变现状的唐顺宗李诵即位不久就接受了以王伾、王叔文、刘禹锡和柳宗元为代表的改革意见,进行了一系列以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措施,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又称“永贞革新”)。
可惜,这场唐代版的“百日维新”最终以失败告终。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群体如惊弓之鸟般展开迅速反击:拥立太子李纯即位,迫使顺宗退位为太上皇。
这一年,柳公权二十八岁。
当他得知唐王朝的宫廷变动时,不禁扼腕叹息。他知道,唯有金榜题名,才能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付诸实践。
功夫不负有心人。
唐宪宗元和三年,即公元808年,京兆华原学子柳公权,在他三十一岁这一年,终于爆发。他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喜提进士科状元,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始了仕途生涯。
叁·历仕七朝的政治奇才
柳公权一生共历仕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
或许是性格内敛、不善交集的缘故,柳公权入仕之初并不顺利,在校书郎的位置上竟坐了十三年之久。
在此期间,他遍阅群书、勤习书法,留下了不少书法作品,既有为佛寺书写的经典,也有应他人之邀书写的碑版。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柳州复大云寺记》,这是他应柳宗元之邀而书写的碑。
柳公权《唐柳河东郡公书》
820年,宪宗暴毙,穆宗即位。柳公权进京回奏政事,穆宗召见他说:“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
关于“佛寺笔迹”,钱易在《南部新书》中记载道:
柳公权曾在荆门唐安寺看到朱审所画山水,有感而发,便在墙上题诗一首:“朱审偏能视夕岚,洞边深墨写秋潭。与君一顾西墙画,从此看山不向南。”
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首诗,竟让他得到了穆宗的赏识。
即日,柳公权被拜为右拾遗,补翰林学士,后又升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从此,柳公权历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都在宫中担任侍书之职。
侍书是掌管解释法律条文以及量刑标准的官员,地位卑微,与艺人或者工匠同级。
柳公权被穆宗召入宫中做侍书,一是因为穆宗欣赏他的书法,使役方便;二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博得“爱才”的名声,并不是要真正地弘扬书法艺术。所以从柳公权入仕以来,并没有得到穆宗的重用。
唐穆宗
文宗即位之初,行事低调的柳公权依旧未得重视。828年,柳公权二入翰林院,仍为侍书学士。831年,柳公权已然五十四岁,却连起草文书的资格都还没有。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让身为检校左仆射兼刑部尚书的兄长柳公绰写信给当朝宰相李宗闵求助。在《旧唐书·柳公权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乃迁右司郎中,累换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
弘文馆的学士,无不才华出众,他们为大唐王朝出谋划策,柳公权也因此有了施展才华的天地。
文宗好读书,每遇疑问便来弘文馆求解,学士们一一解答,每逢柳公权作答时,文宗都觉耳目一新,由此便开始重视柳公权。
唐文宗
仕途一直不温不火的柳公权,满腹经纶却一直被埋没的柳公权,终于开始施展抱负,步步高升。
从五品上的右司郎中到从三品的右散骑常侍,已是连升七级。而后的武宗、宣宗、懿宗时期,柳公权的官位更是节节攀升,一直迁至从二品的太子少师。
865年,柳公权去世,时年八十八岁,追赠为从一品的太子太师。
肆·自成一格的书法大家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钟繇、王羲之,后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颜真卿、欧阳询之长,又能融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骨力劲健,结体严谨。较之颜体,更为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公权《玄秘塔碑》
柳公权讲究笔法,认为书法学习的要点是笔正、中锋。关于这个话题,他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旧唐书·柳公权传》记载:
穆宗政僻,常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直。”上改容,知其笔谏也。
这段对话,常被解释为“笔谏”,即柳公权借书法的用笔来劝谏唐穆宗无时不刻都要心正。
而苏轼认为,柳公权不仅是“讽谏”,也说出了书法的固然之理。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
所谓字如其人,并不是说从字中可以窥得人的容貌,而是一个人的品性、气质多多少少会反映在他的字中。
柳公权生性正直,不愿靠做趋炎附势的小人,而是将精力放在学识沉淀、书法精进上,慢慢积蓄能量。故而,他的书法也呈现出如斩钉截铁般宁折不弯的气象。他的书法,不正笔是决然学不来的。
柳公权《教弟子言》
纵观柳公权的一生,可谓是隐忍以行,厚积薄发。
如果现在的你感到疲倦了,不想再坚持了,那不妨先闭上眼睛,回想一下最初的梦想。它是那么闪耀地出现在你的生命中,你又怎么忍心放弃呢?
如果你曾经把它弄丢了,也不用过分自责。生命要有裂痕,阳光才能照的进来。即使是身为状元的柳公权也不例外。
愿你永远热爱,永远热泪盈眶。
参考文献
《旧唐书·柳公权传》
苏轼《评书》
钱易《南部新书》
特别说明
关于柳公权进士及第的年份存在一定争议,
一说为806年,另一说为808年,
本文且按照后一种说法进行叙述。
喜欢我,就关注我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