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魏明帝时升迁太傅,又称“钟太傅”。他早年曾师从擅长篆隶的曹喜、行书的刘德升和八分的蔡邕,融会众长,自成一家。相传钟繇非常喜爱蔡邕的书法,曾得蔡邕书论,并依其法运笔,常卧床画被,竟致使被子画穿,正是这样的执著,方才练就出精妙的书法。后人称他“真书绝世”,“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目前流传钟繇的楷书有《宣示表》、《力命表》、《贺捷表》、《调元表》、《荐季直表》等“五表”,它们都是小楷。虽然真迹早已佚失,现仅存宋朝以来的法帖刻本,但却保存了我国楷书早期奠基人钟繇楷书的大致风貌,所以弥足珍贵。我国楷书的书写风格虽然在东汉末已经有了萌芽,可是最后使楷书与隶、篆有明显区别,并且省去隶书蚕头燕尾,增加钩挑,修改结字体势,创制书写法规,从而使楷书从隶书中彻底分离出来,则是魏晋之际的事,而这期间最大的功臣当数钟繇,他在当时既是国家重臣,又是书法家,是早期提倡用新书体楷书写文章和奏折的人,正因为他的政治地位,才使得楷书被官方认可,得以推广,成为正规合法的书体。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在南北朝时代,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被称为“四贤”,以后长期与王羲之合称“钟王”。

对于钟繇的楷书作品,有不少人认为《贺捷表》是他小楷的典范之作,作为书法爱好者,我却很喜爱《宣示表》,下面从该书字体的线条和结字、作品的整体气势以及与钟繇别的楷书对比等方面去欣赏这幅小楷的韵味。

《宣示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现流传下来的钟繇的《宣示表》是王羲之的临摹本。全帖十八行,二百九十五个字,字字古朴典雅、韵味有余。

《宣示表》虽篇幅不大,却是一份内容诚恳、字体端庄、气质高雅的文书。整幅字气脉连贯顺畅,行距较为宽绰疏朗,字距则稍密而大小相宜,信笔所至,情态各异,这种悠然自得的书写节奏,使观众在欣赏这幅佳作时,一份自然、舒坦、愉悦之情油然而生。整幅字用笔玉润珠圆、干净利落,虽然多有侧锋落笔,但笔势内敛含蓄,而且总是回锋收笔,潇洒自如,因而线条温润纯朴、敦实可爱。

从用笔上看,《宣示表》笔画的形态上既风格协调一致而又丰富多变。例如:“点”画在此帖中,虽然形态各异,左点、右点、竖点、连带点,但却充满呼应提携的情感。不同书写的点画放在字体的结构中,给严肃的楷书增添了不少情趣,也使笔画复杂的字有了透气的机会。如“求、逮、必、良”等字。短横多为左轻右重,如“可、示、殊”等字;长横则行笔中注重提按以及力度的轻重,使长横在书写过程中既流畅,又具有弹性,如“所、冀、爱、异”等字;至于撇、捺等这些笔画,表现出富有流动节奏的美感,同时也反映出行笔中轻重徐疾的性格,如“卿、佐、庙、见、休、感”等字。除以上笔画间的特征之外,该书的各种笔画之间,还有相互对比映衬和扶持拉动的结字特征,例如“贱、虑、始、殊”等字。

在结字上,该书有三方面的特征:

一、笔画之间茂密穿插又气息相通、相互避让

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笔画较多和左右结构的字体上,比如“權”字,为了不使字的整体出现左轻右重的现象,有意压扁右边的笔画,且笔画稍细;“献”字,字体设计左边部首稍倾斜于右边,而右边却依仗于左边,左右结构体现出繁与简、轻与重完美的结合,情态可爱。字体结构衔接上往往不密封,而留出气口:例如“君”、“虑”、“度”等。笔画排列布白均匀,疏密有度,显示出祥和清丽的面貌。

二、同一字体点画之间体现出不同情趣

张怀瓘《书断中》认为:“钟繇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例如,“尚”,文章的第一个字,上部分的“小”是“短竖”;而在文后段的字体上,其上部分变异为“点”。“所”字在该帖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仔细比较起来,每个字所呈现出来的情态是各不相同的,这样的视觉效果,主要是由于钟繇把精力放在字体笔画间的区别上,同时也注重字体的高矮肥瘦的变化。这样的精心安排,用心推敲,使得这幅作品既情态各致,又耐人寻味,避免了字与字之间形态雷同、单调乏味的结果,从而使得书法在美学层面上避免了审美疲劳,这正是中国书法的魅力所在。

三、在结字上,该书法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上下密,而左右疏,整体略微显扁

略微显扁,是中国早期楷书的普遍特征,因为它脱胎于隶书,隶书的显著特征就是扁。《宣示表》字体的这种扁状又不同于隶书的平正,而是按书写生理特点稍为向右上倾斜,开创了虽斜却平正的楷书体例的先河。如“棄”、“虑”、“神”、“报”等。总的来说,《宣示表》在结字上体现出楷书的平稳、匀称、静中有动的美感,让人赏心悦目,回味不已。

同样是钟繇的小楷,但《贺捷表》和《力命表》从书写风格上却与《宣示表》有很大区别。《贺捷表》整体飘逸,用笔绵软,有些笔画有意拉长,在运笔过程中注重提按,整体风貌稍稍倾向于行书,例如“企”、“繇”等,字体结构没有《宣示表》严谨、庄重、敦实。《力命表》的书写笔画纤细,笔画的轻重缓急不及《宣示表》,表现出:横、竖、撇、捺的粗细基本变化不大,在神韵上稍欠佳。

《宣示表》的美学体现

《宣示表》虽篇幅不大,但是整体具有古雅、稚朴、端庄的风采。

钟繇身处魏晋时期,在书法史上,正是汉隶向楷书、行书过渡的重要时期,而钟繇又是亲历实践的一位,他的楷书中肯定有汉隶的部分笔意:小楷字形基本上仍呈扁形,这就是说它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隶书的格局,从而让人感受到它高古含蓄的气息。至于“雅”则是通过字体在结构上所呈现的偏、正、斜、侧以及用笔的轻、重等方面的情态美感而言。“古雅”还从另一方面折射出文人士大夫的“文雅”气质。

“稚拙”在这幅书法中主要体现在笔画间所反映出的“稚气”和“古拙”上。让不了解中国书法的人观赏这幅作品,大多数观众无疑首先的评价是“字体不成熟,笔画幼稚”,但是,作为懂得书法美学的人来说,凡是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其字里行间就是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也就是所谓的“天然巧成”,不做作、不掩饰。其实,《宣示表》最让后代大家看重的就是它的“稚拙”。

“端庄”一词,是所有楷书所具有的特征风貌,《宣示表》的小楷,也不例外。前文所说,在魏晋时期,古人把楷书称为“正书”,“正”就是“端正”、“端庄”之意。此帖中锋用笔,稳重、大方;加之内容又是一篇奏章,笔者词恳情切,用心良苦。全篇欣赏这幅帖,不论从笔意,还是内容上都体现出“端庄”的风格。

钟繇小楷对后代书法的影响

韵味十足的钟繇小楷是正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在书法史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楷书以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更重要的是,钟繇积极努力,加快了楷书成熟的步伐,因此,还不完善、稚朴的书写格局恰恰不是缺点,而是象征着楷书发展的一面旗帜,他的楷书一直影响到后代,对东晋的二王崛起,有直接的先导作用。其小楷,长期影响着历史上的小楷书家,“正书之祖”的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

,转发了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