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东汉末年大儒,当时很有名望的一位文人。蔡邕之死,与董卓有关,虽然他并不是董卓一党。

那么王允为何一定要杀蔡邕呢?演义中说的是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做了不恰当的举动,竟然趴在董卓尸体上大哭,王允认为蔡邕是董卓余党,所以要杀他。但是,后汉书的记载确是,董卓被杀当天,蔡邕正好和王允在一起,蔡邕一听董卓被杀了,很意外,叹息了一声,然后就招致杀身之祸。

蔡邕为什么要叹息呢?可能感叹终于从董卓手里解脱出来了,也可能感叹董卓那样权势一时无与伦比的大军阀,死后暴尸街头,人生真是无常!总之他当时的表现不合时宜,犯了王允的大忌。

按说即使蔡邕叹息了一声,也罪不至死,王允一定要杀蔡邕,究竟出于什么考虑?

杀董卓前:王允(137——192年),字子师,东汉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出身于名门旺族的官僚家庭,饱受封建教育,从小好大节,习经传,练骑射,立志报国,被同郡人介休郭泰誉之为“王佐才也”。

后来王允和士孙瑞、杨瓒谋划刺杀董卓,暗地里结交吕布,让吕布作内应,吕布就刺杀了董卓。王允太刚愎自用、听不进劝言。董卓死了,可是董卓的凉州部队还存在,怎么解决呢?最好的方法是赦免,而且王允开始也想赦免,吕布也多次劝说他,王允一向看不起吕布,只把吕布当成武夫、剑客。

王允灭了董卓后,就刚愎自用,开始自大,听不进去权宜之计,群臣也对他有意见。

他最终以身殉国。死前王允曰:“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朝廷谓天子也)。临难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

王允死时五十六岁,三个儿子和族人全部遇害,只有哥哥的两个儿子逃脱。

王允此人,评价褒贬不一,他从不是一个扶大厦于将倾的大才,反倒更像一个普通人,在国家受难时挺身而出(虽然反间计用的甚不光彩),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杀死董卓),又得意忘形,不能安稳大局,最后难以善终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图文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非法用途,否则后果请用户自负。 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删除处理! 相关作品您必须在下载后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删除,如果您喜欢该作品,请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