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地讲,我认为董其昌可以称得上是“明代的赵孟頫”了。也就是说,假如他生活在元代,那么他就是赵孟頫。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书法,从本质上来讲,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都是魏晋二王书法体系的传承者和继承者。

一、二王体系

二王体系,顾名思义,就是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位代表的书法体系。当然,主要是以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最为卓越。

王羲之书法体系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书法地位。它不仅是我们理解很多书法家争论的一个突破口,而且就现当代一些书法现象的理解上,我们也是应该从二王书法体系中去寻找答案。

毫不客气的说,如果中国人的思想核心是以儒家为核心、为根基的,那么在中国书法史上,二王就是中国书法史中的“儒家”,其地位不可谓不高。

而二王书法体系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地位,与士大夫阶层的推崇密不可分。

从王羲之家族开始,二王书法就逐渐被历代统治者封为正宗、给予赞赏和认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赞赏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浓厚的政治笼络意图。但是它在客观上使得天下士子纷纷效仿,于是,二王书法与中国的士大夫阶层紧密连接,成为了中国士大夫艺术审美底层逻辑中最基础的一环。

典型的例子就是唐太宗时期,他派萧翼计赚兰亭,回来之后,拿到《兰亭序》真迹就分发给诸位大臣,进行临摹学习,这其中包括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著名的书法大臣,足可以见皇帝对于王羲之的推崇。

而臣子们也把这种赏赐临摹、学习的机会当作是无上荣光,因此,二王书法在士大夫心中就扎下根来了。

这样的极端情况演变到后来,就是明清两代馆阁体书法。明清两代馆阁体书法,实际上主要是以二王和赵孟頫的书法为基本框架,演变而来的,此时馆阁书法作为朝中大臣学习、日常公文书写以及天下学子进京科考的官方标准书体,俨然已经和士大夫阶层融合一体,不可区分了。

有趣的是,关于馆阁体,实际上明清两代是不同的,明代的馆阁体一般又称之为台阁体,台阁体更多的是二王和赵体书法的融汇,但是清代的馆阁体更多的融入了董其昌书法的味道。

而董其昌之所以能够被士子所接受,一来是由于他的书法的确是好,代表了二王帖学书法在明代的传承,但是除此之外,董其昌还是广大士子心中逆袭的人物,这就说来话长了。

二、因书落榜到因书及第——董其昌大起大落的人生

董其昌算是一位比较有才华的人了,但是他的科举之路实际上很不顺畅,前后考了很多次也没有成功,原因就是因为他写的字实在是太丑了,阅卷老师屡屡不让他及第。

但是董其昌早年的字也不算很差,但还是会落榜。原因就是他馆阁体写的不怎么样。虽说科举阅卷人要看士子的书法水平的,但是一般也就看看他写馆阁体的水平,对于他是否真的有书法艺术的天分,实际上是不怎么看重的。

按理说董其昌老老实实的去写馆阁体就好了,第二年接着考。但是董其昌不是一般人,他偏不,既然他书法写的不好,索性,他就把书法好好的学一下,他从二王书法中汲取养料,刻苦学习,终于,他以扎实的书法功底终于考中,成为了明代帝国官僚体系中的一员,跻身于士大夫行列。开始了他一路青云直上的官场岁月。

但是董其昌大概没有料到,他当年深恶痛绝的馆阁体书法,居然到了清代,开始以他的书法为基础,形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馆阁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但同时也体现了董其昌书法在当时受到人们的推崇、喜欢的程度有多么深刻了。

三、馆阁体和董其昌

实际上,我们之前说过,馆阁体书法主要是以二王书法为基础,融汇各种书法风格而形成的一种实用性的官方标准手写体。那么凡是可以被馆阁体取法的书法家,实际上都是二王书法绝佳的继承者。

因此,董其昌的书法能在清代成为馆阁体,实际上也与他书法中二王的成分有很大关系。

有明一代,真正继承二王书法神韵的,做到技巧上和风貌上对“二王风骨”完美的体现的人,董其昌是唯一的一个。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董其昌在明代受人推崇的原因了。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