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偶然看到了这样一件趣事,说:北京有个姓赵的文物收藏家,每天都拎着一杆秤,混迹于各个废品收购点。

赵先生眼光独到,经常能从堆积如山的废品中找到值钱的古物、字画,某次,一个小保姆卖了一大堆废品,赵先生从中看出一件画册不是凡物,从小贩那里将这几页册子买回家中,经鉴定竟是董其昌先生的画册!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迅速在古董界掀起轩然大波,董其昌的画有多珍贵?每一幅都能在拍卖行中排出天价。关于董其昌的话题也因为幸运的赵先生而变得火爆起来。

董其昌生在明朝,是明朝最著名的画家之一。1555年,在松江的一户贫寒人家中,董其昌呱呱坠地。虽说,他没有显赫的出身,但是,幼年的董其昌仍胸怀大志,刻苦读书,很快便因才华出众闻名乡里。

1589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高中进士,自此走上仕途,在官场沉浮多年,几番还乡又几次入仕。1633年,已是太子太保的董其昌最后一次辞官还乡,在家中颐养天年,于崇祯九年安然离世。

松江是个才子群集的地方,古往今来无数文学巨子、书画大家都出身于松江。可以说,董其昌算是松江系书画家中较晚成名的,但因董其昌不断钻研技艺,在书画方面的造诣越来越高,松江系的书画家中鲜有人能与之比肩。《画史绘要》里曾对其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 ,而处于儒雅之笔,风流蕴籍,为本朝第一。”

董其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涉猎书法,以颜真卿的《多宝塔》作为启蒙,用心临摹。后来,董其昌改换风格,开始学习虞世南的笔迹,并外出求学,周游各地寻访古迹,接触了许多名家真迹。董其昌的书法最大优势在于,他善于吸纳百家之长,在此基础上又能用自己的艺术眼光加以融会贯通,最终自成一派。

董其昌的字虽看上去集百家之大成,仔细品读后,又会发现与百家都大不相同,有着董其昌独特的个人风格。若是用一句成语评价董其昌的字,那就是“闲情雅致”,董其昌的作品极具自然情趣,不拘一格。有人说:董其昌的字融合了李北海的“字骨”,又有着南宫的“字体”,既将李北海书的波澜壮阔转化为清淡压制,又将繁复的南宫体变为简约。

清秀、挺拔、飘逸这就是董其昌书法的最佳写照,董其昌的墨迹“浓妆淡抹总相宜”,每一笔都恰到好处,不论用墨多少都十分合适。《月赋》、《古诗十九首》、《临柳公权兰亭诗》这三部作品为董其昌作品中最出类拔萃的三部。

清朝的康、乾两帝都十分偏爱董其昌的书法,康熙曾在《跋董其昌墨迹后》中夸道:“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

若说,董其昌的书法为一绝,那么,他的绘画则可称为二绝。

董其昌的画风集董源、巨然及黄公望、倪瓒四人的优点,又囊括了宋朝、元朝画家的笔法。董其昌的画并不写实,而是讲究意蕴,每一笔都十分平淡勾勒出清丽的意境,在着色上又十分善于层次搭配。

董其昌的画是“大巧不工”的,在“拙笔”中透出一股自然的气息。《赠稼轩山水》、《岚容川色图》、《关山雪霁图》、《昼锦堂图》四部为董其昌画作中的上乘之作。董其昌的作品不但在我国影响深远,甚至,流传海外,在外国书画界掀起轩然大波。

从何处能看到一个文人的功底?一书一画足矣。

可惜,书画双绝的董其昌,其人品与他的书画造诣相差甚远,甚至,到了低劣的程度。他对于人事极其精明,在仕途生涯中三进三退,腾挪闪跃,“陈力就列,不能则止”,其35岁走上仕途,80岁告老还乡,亦官亦隐45年,总计为官18年退归田里27年。

如此这般,既在仕宦阶层中营造了谦逊超迈的形象,又攀上了世俗权势的巅峰。据传,在董其昌几番辞官还乡时,在家乡鱼肉百姓、蛮横乡里。

松江文人圈中均流传着这样一件事:

董其昌曾图谋胡宪副的孙女作为小妾,之后,又玷污了胡宪副的姐妹。为了扩建董家祖宅,董其昌借着势力逼迫邻居搬家,强抢地盘。相传,董其昌沉迷采补之术,屡次奸侮幼女进补。董家虽有良田万顷,但是,每年上缴的税不超过三分地。

1614年末,赋闲在家的董其昌相中了学生陆兆芳家里的丫鬟绿英,想要将其收为小妾。第二天,董其昌的二儿子董祖常带着两百多名家丁,半夜三更点着火把闯进陆家将绿英抢回董家。这件事发生后,迅速传遍松江。

因为,陆兆芳生得脸黑,而董其昌又号“思白”,所以,就有文人将这件事写成《黑白传》、《五精八魂》等小说,借此讽刺董其昌鱼肉百姓。这些小说问世后,十分畅销,甚至,有一些说书人将这些小说融会贯通写成段子,在松江地区四处说唱。

1615年,说书人钱二在松江的街上摆摊说书,说的正是董其昌强抢民女一事,华亭庠友范廷芝从这条街上经过,饶有兴致的听了几段。董家的恶仆路过当地,看到范廷芝在旁边津津有味的听书,便将这件事上报给董其昌。

董其昌父子觉得,范廷芝就是当初撰写《黑白传》的罪魁祸首,当即带着一众下人前去抓人,将说书的钱二和听书的范廷芝暴揍一顿。并且,范廷芝还被董其昌逼着下跪认错,恼羞成怒的范廷芝悲愤交加,当街暴卒。

范廷芝惨死后,他的母亲冯氏带着一家老小来到董家门口,想向董其昌讨个说法,痛斥董其昌草菅人命。然而,董其昌父子非但不认罪,还蛮不讲理为自己开脱,更是派出恶仆陈明等人将范家人抓进庙里拳脚相向。

之后,董其昌将范家人绑在椅子上,打乱他们的发髻、脱掉他们的鞋子,用各种方式凌辱后恶人先告状,来到衙门说范家人私闯民宅。甚至,为了将范家人置于死地,董其昌还花了不少银两打通关节。

董家的恶行迅速引来当地百姓的声讨,冯氏一族合全族之人共写“冤揭”;五个文人联合做了一篇“檄文”,在其中将董其昌所犯下的罪行一一罗列。关于董其昌所犯下的滔天大罪,松江已人尽皆知。

街上的孩童唱着诸如“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之类的顺口溜,刊物上将父子二人描绘成“兽宦董其昌”、“枭孽董祖常”。时间一长,不但,松江四处流传着关于董其昌的恶行,就连徽州、湖广、川陕等地都传扬着董其昌的“美名”。

每年的三月十五是官员们上香的日子,老百姓们借着这个机会聚在明伦堂周围。据史籍记载当时的场面“百姓拥挤街道,不下百万,而骂声如沸,知民情怒甚”,数百万个老百姓来到这里或声泪俱下或破口大骂,无不在陈述董其昌的罪状。

此外,还有许多读书人来到官府,向地方官伸冤,官府为了平息百姓的怒火,先是将董家的奴仆陈明等人缉拿归案,痛打二十五大板,借此敷衍了事。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罪魁祸首当然不可能是这些“狗腿子”,盛怒的百姓们十分不满,非但没有被安抚,反而越闹越凶。

董其昌父子见状十分害怕,叫上二百个下人保护在董家周围,老百姓们簇拥着来到董府前,将大门口的旗拔起。董家的恶仆们纷纷从屋顶上泼下大粪等污物驱散百姓,百姓们则找来梯子登墙上房拆除砖瓦,与董家的仆人们对垒,连董家的大门都拆了。

后来,老百姓们见奈何不了董氏父子二人,便打算将董家的大宅付之一炬,可惜,天公不作美下起大雨,最终,未能如愿。之后,老百姓们继续来到董家讨说法,附近青浦、金山等地的民众听说了这件事纷纷前来助威,民众的声势越来越浩大。

晚上,有两个小孩爬上了董家的大宅,将两卷事先浸泡过油的席子点燃丢进了董家,顿时董府大火冲天“且拆且烧百余间画栋雕梁、朱栏曲槛、园亭台榭、密室幽房,尽付一焰中矣。对河陈明之居先经拆毁者亦一炼而尽”董其昌曾写过的匾额均在这场大火中化为乌有。

第二天,董家大宅仅存一处断墙。老百姓们对仅存的这处残垣也没放过,纷纷在这面墙上书写董其昌的罪状。董府被夷为平地后,董家人只能逃窜到附近的柳庄,后来,又接连搬了几次家,民众的怒火才逐渐平息下来。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说法,就是从一个人的墨迹中就能看出他的秉性。

这句话在大部分人身上都应验了,许多读书人的文品和人品都是对等的。可凡事总有特例,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人品和文品不对等的烂人,他们有着出众的文采,却做着猪狗不如的恶事,董其昌就是其中典型。

在对待董其昌这样的人时,我们要肯定他对文学、艺术做出的贡献,也要对他的作品给予正确的评价。但是,决不可忽视他的劣迹,毕竟,人生在世做人才是根本,有余力,则学文。

董其昌的墓位于苏州胥口镇渔洋山,碑阴刻有简介:墓在胥口乡渔洋里,传有两处,一在阳家场,墓穴已毁,墓地平为桑田;另在渔洋山坞,规制较大,有龟、狮、马、翁仲、碑等石构件。墓小而简陋,一堆乱石几丛衰草,题款:“已未冬吴中保墓会立,后学吴荫培拜书。”

参考资料:

『《明史·董其昌传》、《民抄董宦事实》、《董其昌墓》、《画史绘要》』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