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麻子?




说起董其昌,三个方面可以讨论——艺术、理论和为人。


对前两者的不同看法,可归为学术范畴,相比而言,对后者的争辩则属于八卦逸闻。作为一名严肃的文字工作者,抱着严谨的态度,今天聊一聊八卦…



仿古山水册 董其昌


关于这位明代集大成者的所有差评,都出自野史,以《民抄董宦事实》流传最广,它有模有样的写道:常日里,董其昌干尽了坏事,强占民田,横行不法。62 岁时, 他看中陆绍芳家婢女, 指使次子强掳至家里作妾,事后又怀疑书生范昶编写唱词嘲讽,遂将其召来严加斥责,不几日,范在外暴卒。最后,众人忍无可忍,放火烧了这位“暴徒”的住宅…


真是罪大恶极,如果上述内容属实的话。



仿古山水册 董其昌


历史这东西很有意思,虽说后人难以绝对还原真相,但通过梳理,却也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清代纂修的《明史》对董其昌的“恶事”只字未提,并且给了五星好评:“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意思十分明确,就是这位同学性格好,逼格高,说话一套一套的…


出现打脸相左的评价,是因为清代对董其昌的艺术过于推崇而刻意忽略了野史记载?可能性不大。对《明史》贡献最大的两个人均师承著名史学家黄宗羲,治学严谨,二人顶着“中国思想启蒙之父”徒弟的名号,还是不太敢乱来的。


另外,修史时正值清朝文字狱时期——清朝顺治二年设立明史馆,开始纂修明史,后停滞;康熙四年重开明史馆,又因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再次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最后定稿——政治氛围紧张,史官们绝没必要为了洗白前朝的“恶霸”,落个满门抄斩的罪行。


不过,董其昌的宅子被烧了,确有其事。



有记载称,他在担任考官时因不徇私情得罪了权贵,而两个坑爹的儿子又仗着父亲的名声做了不少坏事,在社会矛盾像椎间盘一样突出的明朝末年,吃瓜群众们很是躁动,一被鼓动就兴高采烈的上了街,奔向了董府…



仿古山水册 董其昌


从董其昌的经历来看,这个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做事极其谨慎且足够圆滑的高人:


34 岁时,他在省试中名列第三,次年在北京会试时获第二,殿试第四,从此开始了 45 年的仕宦生涯。其间,在万历朝经历了“争国本”,在天启、崇祯朝经历了东林党和阉党的反复斗争,当时的政治风波那是相当凶险,而董其昌竟从未遭到明显的贬谪,更未被罢官。


我想,他如果只是“性和易”“无俗语”的话,是很难自保至晚年的。




77 岁时,董其昌虽做到了陪都南京礼部尚书一职,却并有实权,或者说他一生都未曾拥有大的权力,与魏忠贤等权臣相比,会画画的董其昌只能算得上是权力阶层的小虾米。


所以说,野史中记载他“横行无法”,并作出不太谨慎的事,还真是有点不太符合逻辑。



仿古山水册 董其昌


之后,再次将董其昌拉向反面并一同否定其艺术之时,就是斗争需求了。


民国时期的康有为最先开始指责董其昌,说“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处于特殊时期的康有为对董其昌的质疑,源自对传统文化的变革要求,并非对人的否定。后来,康有为收回了自己的话,表示批评的不太对…


至“文革”,他彻底变成了“恶霸”。这位有“污点”的同学,迅速成为了“阶级斗争”中的头号代表,不仅人遭到否定,绘画及理论也人人避而不谈,甚至许多绘画作品还遭到了损毁…


这与董其昌追求的,相去甚远。



仿古山水册 董其昌


他认为,古人处处皆淡。“淡”的精神和气质,如繁华落尽后的率真,也为他及其时代文人所追求和向往。


“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中。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至如刻画细谨,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董其昌说。


意思是,宇宙之大,皆可出自手中那小小的画笔。画画的人,应充满生命力,若是为了画的事情苦恼不已,那就是本末倒置的庸人自扰,无关真正的风雅之道。



仿古山水册 董其昌


虽不是职业画家,也不依靠卖画过活,但从他的言语中可以看出,自己已经把绘画艺术当成了不朽的事业去追求。而这种追求,有两层含义:


“赢家通吃”是 20 世纪末的一个流行词,而 400 年前的董其昌已经懂得了这个道理,并尽一切努力把方方面面都纳入了良性循环。他提出要“以画为寄,以画为乐”,好像画只是他疏离主流社会时的精神寄托,实际上却主动的把书画当作了一种交游手段。


另外,他极早的考虑到了自己的历史地位问题,并为自己设定了两位劲敌——赵孟頫和文徵明。他想与二人在书法绘画上进行比较,也打算与他们在文人画的语言和价值体系上争个大小。



有趣的是,在南北宗论中,南宗绘画中竟然没有赵孟頫,是因为他身为宋朝后裔入元为官有损气节,还是董其昌有私心,故意忽略掉了“劲敌”?这值得细细琢磨。


最后,确定的是,董其昌不是恶霸,并且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显示出了令人发指的高情商。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