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展书法作品#

我没参与过国展书法投稿,更没有入选过国展。让我说如何看待国展书法作品,就是屋外的说屋里的事,能说清楚吗,那只能胡说了。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艺术也不例外,书法是一门艺术,当然也有其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艺术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现实,又比现实更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是有情感的,它具有美学价值和哲学价值的,艺术不一定符合大众审美和娱乐层面。它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律性;二是他律性。


自律性是指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包括: 历史继承性; 继承的理由; 继承的原则; 就是对继承的条件和类型以及创新发展等。就书法而言,就是对字的结构的继承和发展;字体风格特点的继承与创新;用墨的继承与创新发展;布局章法的继承与创新。

他律性就是政治,经济,道德,宗教,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书法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只有懂得了规律性,才能对国展书法作品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才能通过国展书法作品的表现,看到现象的本质。

国展书法作品都是有水平的,作者是有书法功底和造诣的,要不然入不了国展,过不了评委集体评判的关口。

国展起初是不进行评审的,就像

邀请展,第四届国展面向全国征稿,开始评审,直到现在。国展书法作品就成了书法水平的标志,尤其是把入选国展作为加入中国书协会的条件,更进一步抬高了国展书法作品的格调。在当下物欲横流的条件下,入选国展的作者可以名利双收,导致国展书法作品成为为入展而专门练习,研究的标的对象,出现了“展览体”。

“展览体”的尺幅大,字数多,即使写大字对联,落款不能是穷款,字要多、要小、要密密麻麻,行草以二王为基调,杂以孙过庭米芾及赵、董,苏东坡黄庭坚等。线条点画以光亮、细腻、圆熟、漂亮为主;篆隶是头重脚轻,线质毛涩琐碎,章法若断若续。不管篆书、隶书还是楷书,落款一定是在最不该落款的地方落,字小且多,最好不用黑色墨汁而是用朱砂和其它。“展览体”的形成,是错把古人书法表面的东西当作艺术本质追求,近年来书法艺术创作越来越“纯粹”的观点,致使人们对书法认知一头雾水。

国展书法作品视觉效果挺好,单独看作品是好,似乎有风格特点,展厅里的作品看完后,感觉作品的风格特点都一样,都没有风格特点,只有“累”。

国展书法作品是有法度的,书法的“法”是干什么的,在许多国展书法作品中,没有表现出“法”的意义,“法”不是用来表现的,而是用来“表现”什么的。不可简单化地只看见“技法”这一个层面。

眼下的国展书法作品有迎合评委的弊病,作者有跟风的盲从,他律性起了主要作用,事物的发展自律性是起决定作用的。这是规律使然。

书法“书斋时代”的终结,进入以展厅为主的展陈时代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作品字径放大、尺幅变大,这个转换过程会产生很多问题。以“书斋雅玩”为主的书法,走进大众的视野,必然引起审美和认识的碰撞,如何看待国展书法作品,不是一个“美丑好坏”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时代对书法再认识问题。

学习书法必须临帖,临帖临得逼真,很容易得到人们的赞赏。如果字别出心裁,自成一体,要得到赞赏是很难的。如果有创新,只许依照传统小有出入。出入幅度大的,便受到抨击,这样‘遵古炮制’限制了书法发展。而没有传统的一味”创新“更是不可取的。在书法创作上,我认为“古为今用”是正确的法则,“洋为中用”是不可取的,我真心愿国展书法作品展现出中国书法的魅力和风采。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