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之胡桃帖 【始】 【1】{-樱桃、日给藤}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 胡桃皆生也。吾笃喜 【2】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乡故是名处。}
【终】

,

午夜读帖--王羲之《胡桃帖》

胡老师说:“我们学二王一路的,王羲之是绕不过去的坎,不管你从哪入手,到最后都要研究王羲之。追本溯源才能明白始末。”

最近,在写米芾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问题,所以开始研读王羲之的字找答案,果然有效果。

看到《胡桃帖》,眼前一亮,这一路像小鱼儿水中游的短线条用笔,在这个帖里突然变长,空间布局绝妙,看了又看,爱不释手。

前面写过一些关于章法的文章。其实,当代人对章法的理解和古人是有差别的,受到西方教育的我们,按照西方人形式美法则的一套来理解,书法有了构成的意识。

古人是如何理解的呢?细读此帖,会明白一二。

此帖是《十七帖》的第27帖,释文如下: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独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疏密法是处理章法钟黑白关系的方法,能否知白守黑,是章法成败的关键。

一、疏密得当。既不太疏,有不太密;当疏则疏,当密则密。茂密处运之以疏,疏旷处济之以密,疏密交互出现。

二、善于造虚。草书意境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靠“白”的妙用,“白”处理得好,能给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此帖行距较宽,最后一行留有较大空隙,大字中间有较大空白,小字又十分细劲,营造了整体的疏朗之风。

此帖纵势之字增多,尤其“种果”二字。也是此帖的字眼。

“为事”二字,拉长“脖子”一般,新颖有趣,也是出彩之处。

注意看字包围的白区。

每个字的大小之变和字势的错落自然而生动。

这三个字点画转折处形成的势,也是此帖的亮点。

在这个帖里,有些笔法的技术,稍作分析。

足下的“下”字,第二点用了跳笔的技术,在《书谱》孙过庭用得很多,可以通过《书谱》读王羲之。

王羲之书法的点画行笔速度,动如矫兔,静若处子,抑扬顿挫。尤其收笔要沉的住气,才能圆润饱满至极。

临王氏一门的字,发现自己的心太浮躁,于是开启隐居模式,每天只上班,习武、练字、远离网络(偶尔做平台除外),远离应酬,远离各类活动。

米芾的思想是及其活跃的,这些性格特点,既有时代的烙印,又是个人修行的结果。

圆转和方转参用,对比。

近乎直角的转折,是王氏一门的特色之一。

当然,这种厚重的圆转也是其特色。

我们在《王献之二十九日帖》中也看到了经典之笔。

《王薈翁尊体帖》里方转和圆转的“示范教学”。

我们把王氏一门的使转技术和张芝的做一下对比,会发现规范化了。规范的东西便于普及和掌握,但是从艺术的自由度来讲,天马行空也许更接近自由的灵魂吧!

对这些技术分析之后,对比米芾,会发现他在写字时技术要求没有这么完美,弥补的办法是加入了小动作和夸张,形成自己的特色。

有人说,太美了就是一种毛病,丑才有特点,才易识别。我只想说,走进去再走出来叫升华,没有研究进去就自成一格,那就……呵呵!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