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橘帖》,或谓与《何如帖》为一帖。理由是褚遂良《右军书目》“行(草)书都五十八卷”第六卷载有“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如何,五行”一帖。《奉橘帖》若与《何如帖》相合,正为五行。这恐不足信,理由是奉橘帖的风格与《何如帖》并不一致。

此帖虽只十二字,但实在是好!


在王羲之尺牍中,除早期作品《姨母帖》外,鲜有中宫一例宽博者。此帖中宫宽博,雍容大方,而整体感觉冲淡静好,富于情韵。

《奉橘帖》,摹本,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不可多得。

首行上重下轻。“奉橘”二字粗重,提振精神。

“三百枚”三字笔画少,间距大,点画珠圆玉润。“三”第三横缩短,有意引出纵势;“百”运用草书写法,上横不伸展,亦有意取纵势;“枚”左右皆简,也是为了纵势,三个字间留白较多,而留白皆活。

“霜未降”为又一节,“霜”字“雨”、“相”间似离似合,“木”、“目”间似离似合,遂使全字松活而不懈怠;“未”两横间距离较大,笔势略同,而左右错落,下两点极力宕开,重按而轻推,遂使极瘦极简的“未”字,不仅宽绰松活,而且字内处处有机锋、处处可读;“降”的写法一以贯之,左直而右欹,右部似迎似让,左右既联系紧密,又无拥塞之感,而且中部留白,恰好照应下一个“未”字。

从行列字组上看,最末的“未”字独立为一组,若沿用上一个“未”的写法,则“霜未降未”构成一组纵势,亦未尝不可,但似乎就略欠变化。此字竖钩变弧钩,末笔长点,正合收煞之意。

第二行“可多得”三字有残损,仍可见其大致。提笔轻写,随心流走,一种畅快怡悦之感,油然而生。依稀可辨的“多”字,回环之中,轻灵洒脱。“得”字有些细部不清,细看好像此字曾经残损修补,然而不妨欣赏其多姿多致。左竖向笔画与右竖钩,各有一波三折之致,心手双畅;“日”中间短横及末笔点,轻松而沉静,似脉脉而有情。“可多得”三字,最有韵律之美,其灵巧妥帖,超越想像之外。

王献之有《送梨帖》,与《奉橘帖》颇神似,可证献之克绍箕裘,或者如李白黄鹤楼题诗,将欲胜之耶?


读诗文佳句,满足享受之余,佩服诗人作家有“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能力。其实,哪里是人人心中有啊?有一重敏感,有一重情味;有一重才分,有一重天地,正是他们的揭示、创造,才开示我们外有旖旎之境,内有锦绣之心,世界因之而美好。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奉橘帖》:一个微酸而香甜的谜

我所喜爱的《奉橘帖》:一个微酸而香甜的谜。每次看它都久久不忍合上手中的册子。它总在我的脸上引起微微的笑意,并改变着我嘴里的味觉。有时,我也会在看的过程中,抬头望望窗外晴和的天气,又或许秋意已经黯黯地生于天际,让凉意降临在每个人心中。


《奉橘帖》


当我们的目光触碰到《奉橘帖》,当我们还未来得及去仔细探查那些精致的笔画如何在纸面上流淌开来的时候,我们心灵的湖面便早已被它的灵韵所笼罩和覆盖,它已泛起无边的微波。当我们读到“奉橘三百枚,霜未降,不可多得”,才发现这件作品所具有的魅力是早已被语言所塑造了的:语言的力量隐隐贯穿了这里写下的每一个字。因为语言的缘故,《奉橘帖》渗透了一种奇特的、仿佛是由橘子本身带来的微酸而香甜的味道;而秋天的凉意则化为节奏上的微微隐忍与克制。


《奉橘帖》


它一遍遍地在说:在霜还没有降落的时节里,朋友,我向你奉上三百枚橘子,三百颗珍贵的果实。欣喜的表情跃然纸上。而如果更加细致地逐一感觉这里的每一个空间和笔触,我们只会在不断深入的感觉中反复确认这一点: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对礼物和友爱之母题的确证。这是杰作的标志,它将无数形式上的细节熔铸到一个被情感所灌注的整体之中。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