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写文章也有些年头,感触最深莫过于不同平台中用户质量的差异。质量是通过评论水平推测出来的,今天要写王羲之,也是这些评论所致。
何为“王吹”?
张嘴闭嘴推崇王羲之,好似不学王羲之就不算学书法,学了几十年也白学一般。毫不避讳的说,鄙人也属王吹,但王吹分两个不同的阵营,我只归一边。
历史上最大的“王吹”莫过于李世民,给王羲之封了圣,这也使得一众聪明人看来,此“圣名”乃帝力加持,是李世民的一厢情愿,并非王羲之真实水平。事实上呢?不好解释,毕竟很多人喜欢书法一直存留在“云爱好”上,一直喜欢,一直了解,甚至一直写,但就是不找几本正经书论看,只信一些三六九等鱼目混珠的杂乱网文。这种行为,让我想起了我那自认医道豪杰的老娘,经常给我转发一些《XX千万不能吃》《XX千万不能做》之类的文章。
根据我与老娘好言相劝、斗智斗勇,最后无奈拉黑一次才消停的经验来看,解释是无法解释的,故而干脆找到些南北朝书论以供大家参考,王羲之在当时的地位被记述的很直观。当然,如嫌古文枯燥,我会在此文后段以“人话”通俗讲一下。
虞龢《论书表》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王僧虔《论书》《笔意赞》
江式《论书表》
颜之推《论书》
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古今书人优劣评》《草书状》
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
袁昂《古今书评》
庾肩吾《书品》
书给了,而且都成书于王羲之后,属于后人评说,李世民前,属于帝力不及。(PS:看点书挺好,再者也不多,目录十几本,实则不及一本的量,只要古文基础过关,有俩小时就够溜一遍。看完再反驳,不算耍流氓)
单纯以历史资料作为王羲之真实水平的论据,显然还不够说服力,得需要实践来验证。
关于实践嘛,成文仓促,成本有限,,,采集的标本就是我自己。
以下属于“人话”解释部分。
王羲之为何封圣,我等为何愿意成为王吹。
其实我以前是看不上王羲之的(初学时),毕竟我属于天生带有“反智”,别人说非王羲之不可,我就想办法去印证非王羲之也可。
当然,除了反智以外,我确实不觉得王羲之字好看。别人劝我学圣教,我不觉好,别人说一定要学兰亭,我也不觉好,甚至感觉有些俗。所以初学时与大多数爱好者一样,苏轼米芾黄庭坚,鲁公率更柳公权。反正就写嘛,总之是临帖练字的,学谁不是学呢。
练字是有瓶颈的,而瓶颈除了一开始基础笔画和架构之外,最模糊不清,让人费解的,便是关于“入门”的概念。别人说我笔画不行,架构不行,临帖不像,都能听懂,说我不入门,我听不懂,感觉糊里糊涂。
这就是对入门没有概念,没有参考标准。也是“书法专业”被很多苦练数十年不入门说成“小众狂欢”“书法话语权把握在书协手中”的原因之一。
书法专业与否,任何团体组织说了都不算,因为书法有一两千年的传承,不是被一家承办一年两年,没有一言堂。
这跟王羲之有什么关系呢?
有啊,不入门就看不懂王羲之,自然也就不会吹捧王羲之。
如果说最初级对书法理解入门的标准是“笔法”,那王羲之就是笔法界的半个祖宗。如果说在深一级对书法理解入门的标准是“变化”,无论章法变化、势态变化、笔法变化还是情绪变化,那王羲之就是变化界的十分之八个祖宗。
套用谢灵运的话说:书法变化共一石,王羲之独占八斗,钟张占一斗,他儿子占半斗,天下共分半斗。
书法最基础的是笔法,笔法分为方笔、圆笔,也就是以隶书笔法和篆籀笔法。王羲之学隶书,隶书又演变出草、行,所以王羲之总结前人经验,把隶书笔法完美应用进楷行草,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的行草,除了章草和张草(张芝),王羲之就是奠基人。
那笔法界的另半个祖宗呢?
颜真卿。
也是唯一一个唐后能与王羲之齐名的大家,他总结张旭篆籀入草的经验,把篆籀入了楷行草,这算是领半个祖宗。当然,如果再回到行草的雏形和变化套路,颜真卿也是二王的底子,王羲之还是祖宗。
书法如果以实用角度来说,演变数千年,王羲之算中流扛起大旗的第一人,此之前钟张最为出名,但抗不了大旗,因为他们都只善一体,而王羲之俱佳。
如果以艺术角度来说,艺术发展的开端就在二王身上,王羲之奠定了这门艺术的基本框架,包括现在看到很多人写篆隶也在追求笔法变化章法变化节奏变化等,所用套路都出自王羲之的框架。
这框架,不是王羲之定的,但他表现的最全面,全面到后人想突破这个框架,是完全不可能。想从框架中扩大一个小点,也是难上加难。但凡做到这一个小点的,都是古代能叫出名的书家。
书法史最残酷莫过于,不是字写得好就能名留青史,而是要对书法有开疆拓土的发展与贡献才行。至于诸君所谓之各个书家的独特风貌,不过是顺带的结果罢了。历史上有独特风貌的人非常多,但能脍炙人口的,常来常往于古今书论的,一点都不多。
历史很无情,写得好只有当世名,能在把王冠上最璀璨的大玻璃球子扣块儿渣下来,才能有后世名。
笔法入门,是看懂王羲之的基础,能在笔法之上通晓书法的阴阳之变,才是众多书家张嘴闭嘴王羲之的原因,也是历代书家无所不推崇王羲之原因。
所有正经书论上,可能对任何书家都褒贬不一,包括王献之颜真卿欧阳询张旭,但无一对王羲之有异议,你细品。
欧虞褚薛,旭素颜柳,苏黄米蔡,他们所有人的风格,看似外形没有一点关系,但如果你能看得懂王羲之,一通百通。
学了王羲之,未必会对书法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如果懂了王羲之,学历史上所有名家,都不在话下。
这是我等甘愿当“王吹”的原因。
事实上,稍稍看懂王羲之,就没法不当王吹,书翰小道,他就是天花板,不学他学谁?学地板吗?
以“X吹”被分类,总会背负些贬义,当然对于我这类乐于被贬的人,更多是受不了“X吹”名头的俗套,简而言之,你可骂我,但不能骂的随波逐流,活儿不好我是不能接受的。但也无可奈何,这世界总是缺少创见,即便在发明贬义词这件事上,也不是人人都能如鲁迅李敖般犀利新颖,多数是拿来主义,网络世界尤如此,火了一词一句的精辟言论,总会想方设法应用于各个时弊事件以彰显自己的“正三观”,也不管场景是否合适,意思是否明确,总之拿出一脸“你懂我意思”的表情,表现出“义愤填膺”的气势就对了。
回头再来说,难道不学王羲之就不算学书法?
不
之所以说必学王羲之,刚才已然提过,所有名家根源都在王羲之,学哪一家都可以,但如果想融数家于一体,一家一家学是很慢的,找到其中通处才能融汇,通处在哪呢?
这就是问题关键。
学王羲之不代表要学一辈子王羲之,只要能通过王羲之诸多法帖中找出书法的原理,就够了。学一年能理解一些,那主学一年就够,以后可附带学,如果学十年没明白,那学的就是王羲之外形,跟学苏黄米蔡其中一家是没区别的。就好像很多人喜学兰亭,且专注兰亭,每天以“遍”计数,这也是“王吹”,不过跟我们这类王吹不一样。事实上这种学法,学不学王羲之是无所谓的,不会因为他是书圣,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就进步快取法精。
对书法有梦想的人,想写出一些独特且受认同的作品,不学王羲之是万万不行的。
但如果只是对写好字有梦想,谁学都行,不非要王羲之,只要认真临帖,认真坚持,都不耽误学好。
以前也见过一类人说这些研究都是虚头巴脑的烟雾弹。对呀,如果这玩意不虚头巴脑,捉摸不清,谁都能看得懂,开班教学的人不早就饿死了?要是教人1+1=2也有人看,那收的学费也只能是两勺奶粉,还有一筐挟带天然肥的纸尿裤。
“反智”是好现象,但得有个限度,过多或过少都不好。
最后,王吹毕竟还是吹,吹不吹看自己意愿,我吹是因为王羲之于我产生了正向影响。
专栏 书法心法——从认清本质到开悟 作者:杅舟 298币 179人已购 查看,练书法越久越觉得王羲之的字精妙,无论笔法还是结构或是整体布局,学王弄一些小品之类尙可,如果表达豪迈奔放大气象是不行的。有些人打着王羲之的名号招徒弄钱,于是极力吹捧王羲之云云,我这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进来看这个,是不是有点飘了[捂脸],越是不懂书法的,越大言不惭,二王书法那种灵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钻研愈深,越觉妙不可言。,在书法上有“南帖”与“北碑”之分,“南帖”中以“二王”为宗师,又以“四门八家”为支柱的框架,可见书圣的地位。《兰亭序》一一历代临摹者多如牛毛,又无一人能出右者,可见其书法的造诣有多高。,历经千年,《兰亭集序》让众多的书家视若珍宝,争相临摹,王羲之被历代学书人奉为行书第一,尊为“书圣”。行书集大成者无出王右军。赵孟頫是历朝历代最接近王羲之者,也最得其神韵。,其他我说不出来,因为我一直纠结的是:王羲之写字究竟把手放没放在桌子上?私下以为他应该没有放手在桌子上! 恳请大师指点! [祈祷][祈祷][祈祷],这飞速发展的时代,写写字,主要是为了在外奔波一天,抽点空静下心,放下些浮躁,又不为当书法家的名与利,喜欢哪个古人的字,照着去临习就可以了,看自己内心是出于何种目的,有些人喜欢田楷字,自创体,江湖字,照样写的津津有味,他才不管什么王羲之,颜真卿等古人。,从小天赋字还挺好,正好碰到小学班主任是个“老先生”,主动要求学生都要学毛笔字,免费附加课,然后一直到现在断断续续的闲时就练。但是越写越觉得,《兰亭序》的一个点,我都离的好远,只想说一句:王羲之,只能说是书神下凡!,历史的写作可以借鉴和学习,但无需无休止的吹捧奉如神灵。古人的书写就是日常生活和精神层面的记载,决非所谓不平凡,看的越多越觉得大小王之妙,那种气韵真的感觉妙不可言,后世名帖很多但都找不着这种韵味,当然其他名帖也很棒,只是风格不一样!大小王胜在气韵悠长,书法未入门,不敢评价王,就连村头写毛笔字的大爷,我也觉得他写得好。,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字现象?情节可能是这样:当时“老头子写了一上午别写了先喝茶”王答曰:“沏的什么茶?”,就这样降字就写下去了,跟着就由后世们去评说去吧!,好文章!我学书十多年的体会是:学书如不宗王,必走弯路!正如孟子私淑孔子一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