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中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 ,在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 ,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三者都出自名家,因此被后世称为“三绝碑”
柳公绰《蜀丞相诸葛武侯祠碑》公元788年,柳公绰善书法,端肃浑厚,古朴自然
拓本局部:
[原文+翻译]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三绝碑)
释文: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
节度掌书记侍御史内供奉赐绯鱼袋:裴度撰 <span]
营田副使捡校尚书吏部郎中兼成都少尹侍御史赐紫金鱼袋:
柳公绰书 <span]
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公本系载在简策,大名盖天地,不复以云。……洎乎三顾而许以驱驰。一言而定其机势,于是翼扶刘氏,缵承旧服,结吴抗魏,拥蜀称汉,刑政达于荒外,道化行乎域中。……故九州之地,魏有其七,我无其一,由僻陋而启雄图,出封疆以延大敌;财用足而不曰浚我以生,干戈动而不曰残人以逞。其底定南方也,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震叠诸夏也,不敢角其胜负,而止候其存亡;法加于人也,虽死徒而无怨;德及于人也,虽弈叶而见思。此所谓精义入神,自诚而明者矣。若其人存,其政举,则四海可平,五服可倾。而陈寿之评,未极其能事,崔浩之说,又诘其成功。此皆以变诈之略,论节制之师,以进取之方,语化成之道,不其谬欤?夫委弃荆州,不能遂有三郡,此乃务增德以吞宇宙,不黩武以争寻常。……若天假之年,则继大汉之祀,成先主之志,不难矣。且权倾一国,声震八纮,而上下无异词,始终无愧色。苟非运膺五百,道冠生知,曷以臻于此乎?故玄德知人之明者,倚仗曰“鱼之有水”;仲达奸人之雄,者嗟称曰“天下奇才”。度每迹其行事,度其远心,愿奋短札,以排群议,而文字蚩鄙,志愿未果。元和二年冬十月,圣上以西南奥区,寇乱余烈,罢甿未息,污俗未清,辍我股肱,为之父母。乃诏相国临淮公,由秉钧之重,承推毂之寄。戎轩乃降,藩服乃理。将明帝道,陬落绥怀;溥畅仁风,闾阎滋殖,府中无留事,宇下无弃材,人知向方,我有余地。则诸葛公在昔之治,与相国当今之政,异代而同尘矣。度谬以庸薄,获参管记,随旌旄而爰止,望祠宇而修谒,有仪可象,以赫厥灵,虽徽烈不忘,而碑表未立。古者或拳拳一善,或师表一城,尚流斯文,以示来裔。况如仁之叹,终古不绝,其可阙乎?乃刻贞石,庶此都之人,存必拜之感云尔。
昔在先主,思启疆域。扰攘靡依,英雄无辅。爰得武侯,先定蜀土。道德城池,礼义干橹,煦物如春,化人如神。劳而不怨,用之有伦。柔服蛮落,铺敦渭滨。摄迹畏威,杂居怀仁,中原旰食,不测不克。以待可胜,允臻其极。天未悔祸,公命不果。汉祚其亡,将星中堕。反旗鸣鼓,犹走司马。死而可作,当小天下。尚父作周,阿衡佐商。兼齐管晏,揔汉萧张。易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丰约,亦皆然矣。呜呼!奇谋奋发,美志夭遏。于嗟严立,咸受谪罚。闻之痛之,或泣或绝。甘棠勿翦,骈邑斯夺。繇是而言,殊途共辙。本于忠恕,孰不感悦。苟非诚悫,徒云固结。古柏森森,遗庙沉沉。不殄禋祀,以迄于今。靡不骏奔,若有昭临。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入海际天,如公德音。 <span]
元和四年岁次己丑二月廿九日建 镌字人鲁建
度尝度读旧史,祥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公本系在简策,大名盖天地,不复以云。当汉祚衰陵,人心竟逐,取危定霸者,求贤如不及;藏器在身者,择主而后动。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我未从虎,时称卧龙。《诗》曰:潜虽伏矣,亦孔之炤。“故洲平心与,元直神交。洎乎三顾而许以驱驰。一言而定其机势,于是翼伏刘氏,缵承旧服,结吴抗魏,用蜀称汉,刑政达于荒外,道化行乎域中。谁谓阻深?殷为强国;谁谓莝脆?厉为劲兵。则知地无常行,人无常性,自我而作,若金在镕。故九州之地,魏有其七,我无其一,由僻陋而启雄图,出封疆以延大敌;财用足而不曰浚我以生,干戈动而不曰残人以逞。其底定南方也,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震叠诸夏也,不敢角其胜负,而止候其存亡;法加于人也,虽死徙而无怨;德及于人也,虽奕叶而见思。此谓精义入神,自诚而明者矣。若其人存,其政举,则四海可平,五服可顷。而陈寿之评,未极其能事,崔浩之说,又诘其成功。此皆以变祚之略,论节制之师,以进取之方,语化成之道,不其谬欤?夫委弃荆州,不能遂有三郡,此乃务增德以吞宇宙,不黩武以争寻常。及出斜谷,据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计,与敌对垒,待可胜之期,杂乎居人,如适虚邑,彼则丧气,我方养成,若天假之年,则继大汉之祀,成先主之志,不难矣。且权顷一国,声震八纮,上下无异词,始终无愧色,苟非运膺五百,道冠生知,曷以臻于此乎?故玄德知人之明者,倚仗曰鱼之有水;仲达奸人之雄者,嗟称曰天下奇才。度没迹其行事,度其远心,愿奋短札,以排群议,而文字蚩鄙,志愿未果。元和二年冬十月,圣上以西南奥区,寇乱余孽,罢甿未息,污俗未清,辍我股肱,为之父母,乃诏相国临淮公,由秉钧之重,承推毂之寄,戎轩乃降,藩服乃理,将明帝道,陬落绥怀,溥畅仁风,闾阎滋殖,府中无留事,宇下无弃才,人知向方,我有余地,则诸葛公在昔之治,与相国当今之政,异代而同尘矣。度谬以庸薄,获参管记,随旌旄而爰止,望祠宇而修谒,有仪可象,以赫厥灵,虽徽烈不忘,而碑表未立。古者或拳拳一善,或师长一城,尚留斯文,以示来裔,况如仁之叹,终古不纪,其可厥乎?乃刻贞石,庶此都之人,存必拜之感云尔。铭曰:
昔在先主,思启疆宇。扰攘靡依,英雄无辅。爰得武侯,先定蜀土。道德城池,礼义干橹。煦物如春,化人如神。劳而不怨,用之有伦。柔服蛮落,铺敦渭滨。摄迹畏威,杂居怀仁。中原旰食,不测不克,以待可胜,允臻其极。天未悔祸,公命不果,汉祚其亡,将星中堕。反旗鸣鼓,犹走司马。死而可作,当小天下。尚父作周,阿衡佐商,兼齐管、晏,扌忽汉萧、张。易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丰约,亦皆然矣。呜呼!奇谋奋发,美志夭遏。吁嗟严、立,咸受谪罚。闻之痛之,或泣或绝。甘棠勿翦,骈邑斯夺。由是而言,殊途共辙。本于忠恕,孰不感悦。苟非诚悫,徙云固结。古柏森森,遗庙沈沈。不殄禋祀,以迄于今。靡不骏奔,若有照临。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入海际天,知公德音。
元和四年,岁在已丑,二月二十九日建。
我曾经通读先代史籍,详尽周密地寻求前贤先哲,有臣子侍奉君主的气节、操守,但没有创建国家的才干。有树立己身作一位正人君子的方法,但缺乏治理百姓,管理下属的策略。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和治人之术都具备了,同时具有并付诸实行的,惟有蜀汉丞相忠武侯诸葛亮一人啊。诸葛亮的家世生平事迹载于史册,他的名声流传于天地之间,用不着多说了。汉朝的帝王基业已衰败,汉末群雄并起,割据称霸,竞争追逐。拥兵称霸的人迫不及待地寻访贤能之士。怀才在身的人,选择英明有为的主君,然后去投靠。诸葛亮在这个时候,在南阳亲身从事农业生产,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在汉末风云变幻复杂莫测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诸葛亮没有轻易出山择明主,而是以静待动,在南阳躬耕。《诗经》说:“鱼虽然游于水底,仍然清晰可见。”所以崔州平衷心推崇赞美,徐元直是他的忘形之交。等到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知遇之恩所折服,才答应为刘备出山效力。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阐述的主张,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形式。于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兴复汉室,继承汉统。联合孙吴,抗拒曹魏,在蜀地建国称“汉”。诸葛亮治蜀,其颁布的刑法政令达到未开化的边远地区;其道德教化在所管辖的区域之中得到贯彻推广。谁说蜀地路途阻隔遥远,经诸葛亮的治理,成为殷实富裕的强国。谁说蜀汉的军事力量软弱,在诸葛亮的训练下,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因此要认识到国家疆域不是固定的,人性也不是一成不变。作一件事在于自己,如同将金属熔化,随人的意图铸成各式各样的器物。因而全中国,魏国占有十分之七,而蜀国还不到十分之一。他凭借偏僻落后的蜀地,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军事行动,出兵秦川迎击强大的敌人。诸葛亮治蜀,富国强兵,多次伐魏,虽然人力、财力的耗费非常大,但老百姓没有怨言。诸葛亮南征,不是依靠武力制服,而是采取了“攻心为上”使人心服的办法。诸葛亮出兵北伐,震动魏国朝野,不敢同他进行正面胜负的较量,只有等候他的存亡与否而再作取胜的打算。
施行法律,让犯人接受死刑或流放,这些人都没有怨恨之意。恩德施于人民,虽然已过数代,但依旧思念他。这真所谓是精研微妙的义理,进入神妙的境界;依靠自身的诚信使事物清楚。假使诸葛亮还在,他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措施就会得到推行。一定能平定天下,统一全国,受到人民一致地拥戴。而陈寿评价诸葛亮,没有作出全面的准确的评价。崔浩的说法,是以成败来责难诸葛亮。这些议论说法,都是以诡变欺诈的谋略来攻击非议诸葛亮训练的纪律严明的军队,以急功近利来妄评诸葛亮的教化德政。诸葛亮放弃荆州和三郡,就是为全力增加仁义道德以一统天下,不为寻常小事滥用武力。出兵斜谷,占据武功。分出部分士卒,进行屯田,打算长期驻扎,与敌对抗。等待取胜的时机。士卒和当地百姓杂处,如赶集一样。敌人意气颓丧,我方养精蓄锐,保存有生力量。假如上头能让诸葛亮再活几年,那么延继汉朝的统治,实现刘备的遗志,应该是不困难的。况且诸葛亮集全国军政大权于一身,声威达到极边远的地方,但是全国上下都没有异议,他始终是当之无愧的。假若不是五百年才产生一位圣贤,具有超人的智慧,又怎么能做到这样呢?所以刘备有识人知人的才能,他依仗诸葛亮并说他如鱼得水。被称为奸雄的司马懿,十分推崇诸葛亮,称赞他为“天下奇才”。我裴度每次了解诸葛亮的一生作为,体味他深远的抱负,就想奋比疾书,著文来驳斥那些对诸葛亮的非议,我文笔拙陋,心中的想法一直没有结果。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冬十月,皇上认为地处边陲的西南的地区,外患内乱并存,刁民闹事不止,污秽的习俗没有清除。暂时停止了一位宰相的职务,躺他去作地方的父母官。诏命宰相武元衡从宰相的职位下来,受皇上的重托,承担了四川平乱、安定西南的责任。朝廷的大军开到,边远的地区即刻被治理。将君王的正道向百姓宣明,使穷乡僻壤都得到关照,恩泽如惠风四方飘传,人民休养生息,城乡呈繁荣景象。官府处理公务无积压,地方的人才都成分利用,没有浪费。人知道向方,我有剩余的土地。诸葛亮当年治蜀与武元衡的治蜀,虽然时代不一样,但风貌一致。我裴度平庸浅薄,承蒙相国错爱,获得执掌文书的职务。随着相国的旌旗缓缓地停下,整衣去拜谒武侯祠。瞻仰诸葛公的仪容,缅怀他的风采,似乎他的神灵化身宛在。虽然诸葛亮烈迹未被人遗忘,但纪事颂扬他的丰碑却未建立。古时候对具有一种美德的人,或者是一个地方的贤达长者,还流传纪念他们的文章,以启发诱导后代。况且诸葛亮的功绩如管仲的仁那样值得赞叹,往昔没有载录,但为他立碑是可以缺少的吗?于是将颂扬的文字刻在一块坚硬的碑石上,并希望蜀地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参拜。其文曰:
过去,先主刘备力图开拓疆土,兴复汉室。在群雄混战动乱中,他没有依仗;天下英雄刘备缺乏辅佐的人才。得到了诸葛武侯,首先就平定了蜀地。以道德教化庶民百姓,使其作为巩固统治的基础;用礼仪作为武器,能防范外敌入侵。象温暖着万物的春天和煦的阳光,如教化着庶民的神灵。百姓岁辛劳但无怨言,因为他使用民力极有分寸。安抚边疆的少数民族,陈屯伐魏大军于渭水之滨。跟随他的踪迹,畏服他的神威。同蜀汉屯田军队杂居的渭水之滨的老百姓,怀念他们的恩德。为收复中原,诸葛亮经常要忙到很晚才吃饭,他既不靠侥幸,也不好争胜,而是等待克敌制胜的机会,并深信敌人必然灭亡。上天没有追悔它酿成的祸乱,由于诸葛公的使命没有完成,汉王朝将会灭亡,这位统帅半途就离开人间。诸葛亮逝世后,蜀军按照他生前的部署,调转旗帜,鸣鼓攻魏,还把前来追赶的司马懿吓走了。死后都有如此威风,若能起死回生,统一天下就算不了什么大事了。姜尚辅助周武王创建了周朝。伊尹辅佐成汤灭夏。诸葛亮兼有著名贤相管仲和宴婴的功绩,聚合集中了汉代萧何、张良的才能。虽然诸葛亮同他们生活时代不同,治国理政的条件不一样,各自的经历也有差别,但是治绩和才干却是一样。啊!他的奇谋正兴起,美好的志愿却遭到夭折。啊!李严、廖立都曾受过诸葛亮的严厉处罚。但他们听说诸葛亮病故,都十分悲痛,一个伤心哭泣,一个悲怆而死。百姓怀念召公之德,不砍伐他休息时遮阴的甘棠书;管仲没收伯氏在骈邑的土地,伯氏至死毫无怨言。根据以上事实来评议,诸葛亮与召公、管仲虽然途径不同,但效果是一致的。因为他本于忠恕治民理政,谁会对他不心悦诚服?假如他不是兢兢业业,竭尽至诚,那么后世就不会对他固结不散的怀念。古柏蔚然兴盛,掩映着庄严的祠庙。每年的祭祀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由于他功德的感召,凡是来成都的人,没有不奔赴祠堂来拜谒的。蜀地的风俗,蜀人的心中,奔腾到海的锦江水,高入云天的玉垒雪山都铭记着诸葛亮的好名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