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知道他的书法功底如何?书法成就有多大?,

12.4更新。

这篇答案的评论区,是我在知乎写书法回答这么久所见最特别的一个评论区——我写了一篇答案,讲我认为田英章的学书思路存在怎样的问题,然而评论者在反驳时几乎没有一个是针对答案中的观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去进行反驳的,而是在讲“气度”、“胸怀”、“包容”、“尊重”……

(有朋友对于答案中韭花帖和八大的例子存在不同看法,

@吕盈池 的回答直接质疑我这篇答案立足的根基,关于这些不同意见,我想说不论谁的看法是对的,先感谢你们能客观理性地就事论事。)

其实在写这篇答案之前我就知道很多朋友对田氏兄弟感情很深,正如一位朋友和我说:并不是每个爱好书法的人都能够幸运地找到一位合适的老师,对于很多自学起步的人来说,田氏的教学视频给了他们莫大的鼓励和帮助。

但是我没想到的是,很多人的感情深度,已经到了“看到有人批评他就必须要反驳,不论批评得是否合理、不论批评者是为了抹黑他还是在有理有据地讲一些事实”的程度。

因为某些特殊的情感,我的答案没法让你冷静看待、引发正面的思考,这是我不愿看到的。所以我在原答案基础上补充一段:

田氏兄弟自己曾说“学欧不学田”,田英章也在公开场合谈过自己的书法存在问题,相关视频和访谈网上都搜得到我就不贴链接了。

也就是说——“田英章的书法存在缺陷和不足”这个结论,不是我下的,也不是其他答主下的,而是田英章自己说出来的——你们支持、尊重甚至崇拜的人,自己说自己的书法存在问题,这个事实你必须要清楚。

田英章的书法并不是完美的,而是存在一定问题的——田英章自己是这样认为的,我再次重复。

而我这篇回答的意义在于,以我在书法上有限的经验,去谈谈如何理解田英章的这句话,或者说,为大家理解“为什么田英章自己说自己的书法存在问题”,增添一种角度和思路。

最后,这篇文章讲的是“田英章的学书思路存在怎样的问题”,贴出各位古人的作品是为了说明学书的范本问题,不是“在用其他古人和田英章的字作比较以此来贬低田英章”,评论区自嗨的各位可以歇歇了。


—————–

原答案:






当我们放眼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巨牛无比的书法家。

作为热爱书法的现代人,这些书家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他们是前进的方向,是奋斗的动力。“取法乎上”、“与古为徒”、“师古不泥”……这些词都指向一个重要的事实——在书法学习中,除了那些教你笔法、结构、审美的“生活中的老师”,古人也是你的老师。

同时,这些词还指向另一个更重要的事实——学习古人时你的思路是否清晰、方法是否科学,决定了你在书法这条路上能走多快、走多远、取得多高的成就。

不知大家有没没想过,那些站在历史长河中的书法家们,除了“巨牛无比”,还有哪些共性?

答案有很多:天赋过人、勤奋、文学功底深厚、都和官场沾边……

而我想说的一点是: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书家中,几乎每个人都曾探索书法中的“极限”问题,在取得成功后,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书法艺术中,某种意义上的“极限的代表”。



这是杨凝式的《韭花帖》,一眼看过去就会发现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特别远。

(《韭花帖》现存两个版本,经

@tzy999 提醒,上图为清·乾隆内府藏本,是为摹本;下图为真迹,罗振玉藏本。原答案及后文举例用的是摹本,现补充真迹图片。感谢指正~)

练过行书的朋友都知道,对于行书作品来说,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是特别重要的,从上看到下要“贯气”,而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越近,越容易产生联系、达到气息通畅,所以常规的行书作品字与字的上下距离都很近:



苏轼《黄州寒食诗》

米芾《蜀素帖》
赵孟頫的《赤壁赋》字距比前两者要大,但是和《韭花帖》相比,仍然只能算“常规距离”。

杨凝式的字距,在行书作品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探索出了“行书作品中字距的极限”,他的《韭花帖》就是极限的代表。





这是八大山人的一幅手札。

有一定书法基础的人都记得一句话:“写字要中锋用笔。”这是因为在楷书和篆隶中,中锋用笔是一个必要的技法,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笔画都是由中锋完成的,也就是在行笔过程中,笔尖必须在笔画正中间。

但是到了行草书就不同了,行草书比楷、隶、篆更强调笔画上的对比变化——粗细、方圆、曲直……变化越多效果越丰富,中锋与侧锋也是一对重要的对比关系,所以在一般的行草书作品中侧锋的运用是很多的,为的是与中锋形成对比,给整个字增添一重关系:

孙过庭《书谱》,箭头所指为侧锋用笔。

黄庭坚手札,箭头所指处,用笔为侧锋。


然后我们再看八大山人的这张:


几乎笔笔中锋,在面对箭头所指的这种极易出现侧锋的转折时,八大仍然固执地选择中锋用笔——“论中锋,没人敢跟八大比纯。”

所以,八大山人探索出了“行书作品中,中锋的极限”,他的作品就是这个极限的代表。






有勇气去探索极限很牛,但也仅限于“很牛”——只有探索成功,才称得上“巨牛”。

探索极限往往意味着追求极端,而一件艺术品的成立需要基本的平衡,当极端打破平衡,也就意味着你探索失败了。所以,如果想立在悬崖边上受万众瞩目但又不会坠崖而亡,需要智慧和手段。

杨凝式冒着“丢失连贯性”的风险,在一幅行楷作品中把字距拉大到前无古人的程度。但同时,他又通过对字形、粗细、距离等处理,把一行字微妙地分成了不同的组,使其不致散乱零落,依然连贯(右数第三行,红线表示杨凝式对字的分组,私以为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经典的几行字“之一,其中奥妙值得细细品味)。

杨凝式把自己推到悬崖边,然后又稳稳站住了。



缺失对比关系,会使书法作品变得单调,单调是行书的死敌,八大却在写行书时直接抛弃了中侧锋的对比;但同时,你看两个红箭头,这是墨色枯湿对比;再看两个蓝箭头,这是方向上的正斜对比;再看红色的圈,这是强化笔画的点、线特征形成的节奏对比——他扔掉一种关系,同时有意识地强化好几种关系,使自己的行书远离单调。

八大把自己推到了悬崖边,然后也稳稳地站住了。







前文说过:

学习古人时你的思路是否清晰、方法是否科学,决定了你在书法这条路上能走多快、走多远、取得多高的成就。

那么面对杨凝式、八大山人这种巨牛的古人时,什么样的思路和方法才是清晰、科学的呢?

1、他们代表了书法某种意义上的极限,是“站在悬崖边的人”。

2、他们在探索极限时之所以不会走向极端、坠崖而亡,原因在于他们选择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去进行补充和平衡,就是这些东西保证他们能够稳稳站在悬崖边的,这些东西很重要。

3、学习他们探索极限的精神,以及绝处逢生的智慧,在理清书法中的各种元素后,尝试着去做一些属于自己的突破。

接下来该轮到本文最后一位巨牛出场了: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既有对比变化,又很和谐统一(班级的例子又来了——就像一个班里,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又能团结在一起,这样才好)。

然而欧阳询,探索了书法中“统一的极限”:

从点画方面去理解,欧阳询把相同的笔画尽量处理得相似,比如上图中,三个平捺长得差不多。

横折也是同样道理。

欧阳询在笔画的处理上运用这种相似的手法使他的“点画语言”非常统一,结合结构上的技法,《九成宫》呈现出了端庄、清丽的美,在唐朝这个崇尚法度的年代,欧阳询通过他的执着追求让楷书的美实现了一个层级上的飞跃。

但是,统一走向极端就是单调、平淡、机械化,为什么欧阳询的字没有这些缺陷呢?因为欧阳询在追求统一的同时,会为相似的笔画赋予微妙的差异。

比如这两个平捺,欧阳询在角度、粗细、出尖长度、出尖方向上都做了微妙区分。


横折的角度、粗细、“肩膀”的高度都有些许不同。


比如这两个横折:下顿方向不同、竖的倾斜角度不同,长短也不一样。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总之,欧阳询通过“相似”去追求极限的统一,又利用微妙的“不同”,去避免走向单调、机械、千篇一律的极端境地。


活学活用的时候到了:当我们学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时,应该有怎样的思路和方法?

1、《九成宫》代表了书法中“统一与对比”的某种极限,欧阳询是“站在悬崖边的人”。

2、欧阳询在探索统一的极限时之所以不会走向极端、走向单调和机械,
原因在于他给字赋予了很多微妙的“丰富”、“对比”、“不同”,去进行补充和平衡,就是这些东西保证他能够稳稳站在悬崖边的,这些东西很重要。

3、学习他探索极限的精神,以及绝处逢生的智慧,在理清书法中的各种元素后,尝试着去做一些属于自己的突破。


接下来请欣赏田英章临摹的九成宫:


看他对相同平捺的处理:

再看一下原帖:

看他对横折的处理:


“宫”的两个横折,刚才用原帖举过例的,还记得么:

通过他的临摹可以看出:在学习对象——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已经极度追求统一、缺少变化的情况下,田英章继续努力,把仅有的一点宝贵变化完全抛弃掉了。

这是田英章的创作:


看看这些相同笔画的处理:

分析完田英章的作品,我们最后回头看一眼刚才的“活学活用”:

当我们学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时,应该有怎样的思路和方法?


  • 九成宫代表了书法中“统一与对比”的某种极限,欧阳询是“站在悬崖边的人”。

  • 欧阳询在探索统一的极限时之所以不会走向极端、走向单调和机械,原因在于他给字赋予了很多微妙的“丰富”、“对比”、“不同”,去进行补充和平衡,就是这些东西保证他能够稳稳站在悬崖边,这些东西很重要。

  • 学习他探索极限的精神,以及绝处逢生的智慧,在理清书法中的各种元素后,尝试着去做一些属于自己的突破。







书法的长河激荡而来,流过山间又汹涌而去,其中充满了像田英章这样坠崖的人。,

在我看到过的绝大多数的对田蕴章、田英章两位先生的书法作品的评价中,几乎是两个极端,大家看其他答案也能看出来。

一种意见是认为他们的欧楷已经登峰造极,少有人能够比肩。
另一种意见是认为他们的欧楷不入流,误人子弟。

本人才疏学浅,也临习过田楷,后来改临欧阳询,对于这两种意见,我认为都没有什么说服力,在此抛砖引玉,说说自己的几点浅见。

像楼上

@相墉 这样有理有据地分析评价田楷的不足的,极其少数,他的大多数观点我也赞同,但是我觉得依然有失偏颇,因为用杨凝式、八大山人、欧阳询来对比田英章,如果这么比,当代的书法家,就几乎找不到可学之人了。

对于田英章这样一位“现象级”书家,我想从长、短两方面来评价。

@相墉 的内容,先说短处好了。

1,缺乏变化。
相墉说的主要是笔法缺乏变化,实际上,结构同样有这个问题

借图,勿怪。

两个“宫”字,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我们看看九成宫的原贴:

再看《九成宫》里更明显的差别的两个字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找到很多很多。

可是你看田英章先生的作品,除了某些字会用异体的写法,基本上所有的字都如出一辙。
被人诟病的清馆阁体,不就是这样吗。

这三个“云”字,你能看出区别?

2,过于柔媚。
我们知道,欧体字的风格很大的两个特点就是险绝、挺秀。
田英章在这两个方面都没有继承到。
依然用他临的九成宫和原贴比较:

对比这两个字的差别,前者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线条柔和丰腴的美女,美则美矣,没有骨力;而后者却给人森严壁垒、清健挺拔的印象,虽然也会有一个是墨迹一个是石刻的差别,但是这样的差别太大太多,从根本上说是笔法的差别。

再比如“奉”字的差别:

田氏的“奉”,从结构上你几乎挑不出毛病,就是按照我们的审美观来的,端正平和。
但是你看看欧阳询的“奉”,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奇怪的感觉,好像哪里都不对,但是最后看整个字,同样稳稳当当没有毛病,按我的粗浅理解,这就是“险绝”吧。

田英章的字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他自己包括其兄田蕴章,也都坦率地承认他们的字距欧阳询还非常遥远。但是那么多人学习田楷,并非无因,当然有他的长处在。

1,功力深厚。
我们说他的字缺乏变化,但同样的,也是功力深厚的一种表现,不是那种半吊子可比的,数十年的苦练,让人不服不行。
我想这一点大家是有目公睹的。
田蕴章先生的365集讲座在书法界几乎无人不知,田英章先生也同样录过许多教学视频,都是现场写字、临场发挥,我们任何一个写过字的人都应该知道,功夫不到家,根本做不到这样挥洒自如信手拈来的地步——更何况是写楷书。

2,点画老到,结体端庄。
前文讲述他的点画和结体的问题,那都是和欧颜柳赵这类历史上公认的书法巨匠相比,但若是以当代的书法水准来衡量,田氏楷书绝对不是那些江湖体、创新派的丑书可比的。

依然举上文贴出来的图为例,你可以不喜欢,也可以挑他的毛病,但是你很难否认他的楷书整体水平,说他不入流,说他没入门,那都是荒诞的不负责任的说法。

3,易于上手。
想学欧楷,极其困难,历史上临欧的人不胜枚举,但是被誉为“楷书极则”、“唐楷之冠”的,除了欧阳询还有谁?
对于初学者,尤其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想临欧楷,几乎找不到方向,看着《九成宫》的字帖茫然不知所措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田楷却是一道很好的桥梁,这时候缺乏变化反而更容易掌握,对于初学者来说要简单得多。
所以你从百度或者搜狗搜一下书法的图片,学“田”的一眼就可以认出来。

4,推广效果显著。
他的字有这个长处,就是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但是我要说的,更多的是他在推广欧楷、推广书法方面所做的贡献。

何以学田楷的人那么多?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认可它、喜欢它、愿意学习它。

如果没有这个人的存在,那些学习田楷的人是不是都会纷纷转投其他老师呢?
我认为不见得,想要让更多的人来学习书法、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我觉得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1)大家喜欢。
书法当然是好东西,但是很多优秀的书法作品是普通人根本欣赏不了的,举个稍微极端一点的例子,“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但是如果把它复印无数份,贴的满大街都是,根本没几个人看得懂,更不用说吸引别人来学。

2)大家认可
也就是说,这个东西是能够被绝大多数人认为“好”的、正确的,很多“江湖体”也有不少追随者,但那已经脱离了正统,不被人认可,即使有人喜欢某种江湖体的字愿意学,但也不会推荐其他人来一起学。
3)门槛低。
前文讲过,田楷有一个特点就是易于上手,为什么易于上手有助于推广呢?
再举个浅显的例子,唐诗宋词人人称好,但是大家即使学写作,也都在学白话文、现代诗,学者作格律诗的极少,就是因为它太难,门槛太高。

正因为田楷具备这三个特点,同时田英章先生又舍得在这方面下功夫,因此我认为他在推广书法、振兴国学、弘扬传统文化这方面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最后说明一下,以上许多论断,并没有具体的数据和严格的论据作支撑,仅是一家之见,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2016.12.8更新——————————————————-
看了好多评论,还有一些其他的回答,忍不住又要跳出来叽歪几句,大家勿怪啊,哈哈!

1,大家的争论在我的意料之中,看评论也很有意思,但是我觉得学书法的,脾气不要那么火爆急躁,你越是冷静,说出来的话越令人信服,你越是情绪化,说出来的话漏洞越多。

2,即使是不认可田氏书法的,那你就说出你不认可的理由和依据就好,如

@相墉 这般,有说服力,大家看了即使不同意也不会反感,即使他们本人看到,相信也能友善交流。
但是,出口成脏,语气轻蔑、傲慢、不屑,我认为, 这样既不显得你多有见识,也不显得你有多高明,更不显得你有多正确,只会显得你很low。

3,在知乎上回答问题的,多是年轻人,无论你喜不喜欢田氏楷书,保持对他们的起码的尊重,我觉得是需要的。理由如下:
1)他们起码是我们的父辈,甚至是爷爷辈了,即使你不认为他们德高望重,但也不至于心术不正,如有,用事实说明,如果不存在明显的人品卑劣的问题,面对他们的时候,基本的尊重是我们有教养的体现。
2)田蕴章也好,田英章也好,他们的职业,所做的事情,说白了,是在教人知识,并且是教很多人知识。教师这个职业,是否应当予以尊重?很多人不尊重、甚至鄙薄的理由,是认为他们的各种不好(我下一条来说明这个问题),那么我试问,你认识的老师当中,无论是人品还是教学水平,有多少是经得起如此多双眼睛的审视的?
3)不管你尊重不尊重,至少我是尊重每一位人品端正的知识工作者的,而且田氏在书法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远远多于我们所知的大部分书法工作者和书法爱好者,至少让我望尘莫及。

4,很多人挑田氏的毛病,包括我自己,这无可厚非,谁让他们是公众人物呢,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所有你看到的、你认为的田氏楷书的缺点,真的就一定是缺点吗?并且,以他们远高于你的水平和见识,他们自己不知道吗?
要知道,我们大多数人,连跟他们正面辩论的资格都是没有的。
所以,你就别牛逼哄哄地觉得你找出人家的毛病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儿,在那里信誓旦旦趾高气扬了吧。

以上,你觉得不对,在评论里说出你的理由就好,你对,我给你点赞嘛。
要说骂骂咧咧,我倒不会拉黑你或者删除评论,反正丢脸的又不是我,对吧?


在书法方面, @相墉 的造诣远比我高深,想学书法的朋友,推荐他的公众号:思纬书坊。
也可以参考我的公众号:一只笨蛋学书法。,

你跟一个书法专业的同学说

“你书法真像田英章”

跟一个玩篮球的说

“你打球真像蔡徐坤”

我寻思结果是一个。

,

田英章的字,笔画有一定的书法功力,笔画厚重,笔力也不错,运笔流畅,但是缺乏变化,比较呆板,单调,整体格调偏低,比较匠气。

从笔画技巧上来说,单个笔画虽然有一定的功力,但是笔画变化太少,每个笔画都过于工整,每个字都过于端正。像印刷体,每个笔画仿佛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每一笔都是同一个感觉,写一百个笔画都仿佛是在写一个笔画,初看观感还可以,但是想仔细品味,深入研究,就没什么东西可品味、研究。

你认真研究古代经典碑帖,就会发现一幅作品里,字的起笔收笔有各种运笔方式、各种角度,结构有疏密聚散,字形有高矮胖瘦,各种变化丰富多彩。比如古代经典碑帖的起笔方式,一幅作品的不同的字,甚至一个字之内,各种起笔方式都有,横切,竖切,侧切,横顿,竖顿,隶意,圆的,方的,各种变化丰富多彩。一幅作品里出现多次同一个字,每次的笔法、高矮胖瘦、起笔收笔方式,疏密聚散,都不同。但是田英章呢,永远都是一种起笔,侧切,顶多切的角度略微变一点点,一幅作品里出现多次同一个字,每个都是差不多一模一样,字形、高矮胖瘦的程度、起笔收笔方式都没有什么变化,看久就感觉空洞无物,觉得没有东西可看。这就是经典碑帖和字匠的区别。

田英章的笔画,一百个横,竖,撇,捺,起笔收笔全部都是一样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很死板。再对比一下古代经典碑帖,相邻的笔画,起笔收笔形态各异,变化丰富多彩,用笔灵活。

田英章的字结构方面也很单一,结构的势都是一个方向,即向右上角,笔画都是向右上角拉扯。而古代经典碑帖的字的势,有的向右上角,有的向水平方向,有的右侧略微上抬,各种势的方向都有。有时候相邻两个字的势不同,有时候相邻两组字的势不同,变化丰富。

总之田英章的字最大的硬伤就是缺乏变化。

缺乏变化是艺术的大忌。缺乏变化就缺少韵味,呆板,空洞,缺乏艺术趣味。局部细节变化丰富多彩,而整体又和谐统一,是艺术品的一个基本原则。没有局部细节变化的艺术品,是没有灵魂的。而田英章的书法,因为每个字都写得很整齐端正,所以整体上非常统一,但是只有整体上的统一,而没有局部细节的变化,单调乏味,工整有余,变化不足。这个硬伤实在太大,太明显,已经违反艺术的基本原则了,严重拉低了他的书法的整体艺术格调。从书法艺术来说,字写得端正工整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局部细节方面,也要有丰富的变化,才会有艺术趣味,才能成为书法艺术,否则就只是写字,而不是书法。就好像一部电影,应该有各种曲折离奇的情节,有喜怒哀乐的情绪,总不能一个镜头反复播放够一个半小时,就算是一部电影吧?

就好像一个优秀的歌手,应该每一句都有一定的情感的起伏,一首歌里面,有高低起伏,每一首歌都能唱出不一样的感觉。这样才是一个水平高的歌手。而田英章的字,就好像一首歌反复播放同一句,播放完一首歌的时间为止就算了。

田英章的贡献在于书法普及和教育方面,他个人书法水平一般。

如果把当今书坛按书法水平分为上中下三等级的话,他的楷书在当今书坛,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他的行书属于下等水平,甚至下等水平都不算,只是不入流的水平。

田体每个字的势都是同一个方向,缺乏变化,比较呆板。如下图:


欧阳询《九成宫碑》不同的字的势,不会总是一个方向。如下图:


田体每个字的转折形态都相同,缺乏变化,单调乏味。如下图:

欧阳询《九成宫碑》每个字的转折形态,都不一样,有圆转,方折,耸肩,有方圆结合,有的笔画轮廓偏方笔,有的笔画轮廓偏圆笔,变化丰富。如下图:


田体的勾,笔法雷同,外形也基本一样,缺乏变化。如下图:

欧阳询《九成宫碑》每个字的勾的形态都不一样,变化丰富多彩。如下图:

,谢邀。
@相镛已作答,压力好大。
先说对相老师答案的意见,有道理,但我不太同意。
说有道理是因为相老师的答案至少在他自己构建的体系里,逻辑是周全的,一环套一环,最终得出的答案看上去也合情合理。
但问题在于相老师这个评价体系是他自己构建的,构建的基础是这句话
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书家中,几乎每个人都曾探索书法中的“极限”问题,在取得成功后,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书法艺术中,某种意义上的“极限的代表”。
然后,相老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演绎,最终推导出,田英章一脚没踏稳,坠崖了。
问题在哪呢?问题就在于这个基础。
这个基础有两个问题,第一,对于田英章的评价是否到了需要用“极限的代表”这样的标准?第二,探索书法中的“极限”问题真是每个书家必须的吗?
我表示怀疑。
首先,田英章也好天蕴章也好,对于自己的定位基本是欧阳询书奴,公开讲话都是从来都是推崇欧阳询不让后学学自己,当然,私下里英章同学大搞培训班什么的,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田英章可能连崖边都没到,但你也不能否认他就不是很好的书法家了不是?这个标杆有点太高,以这个为度量的话,民国以来书家就没几个能达标的可按田家兄弟自认,哪怕是民国书家也不是现代书家能比的——当然也包括他们自己,以及,呃,在座的各位。。。。
其次,古代书家们真是有意识的去探索极限吗?很多也是书奴吧,但书奴就不能是有成就的书法家了吗?未必,比如智永,人就一门心思做先祖书奴,老和尚的地位谁敢否认?在一点,古代的书家们,在黄庭坚以前恐怕没有什么探索极限的自觉吧?那恐怕是水到渠成的表现吧,也许还有现实的制约,这和探索关系真得大吗?
欧阳询写九成宫的时候,同篇里相同的字,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异很大,就比如“泉”字,

除了第一个“泉”字以外,其他泉字大体都类似上图,回过头来说,上面这个泉字的间架真没问题吗?上面这个字真能以险绝来形容吗?
我觉得不是。
欧阳询是了不得的书家,但不是神,几百上千字里有那么几个间架处理的并不到位的情况还是有的。
另一方面,欧阳询那时候只有几案,没有桌子,不可能像现在田英章主张的那样枕腕,题壁或者书丹的时候,要么是靠大臂紧贴胸肋当支点,要么干脆就是没有任何支点,这种情况下写行书问题不大,但是写楷书而且还是仅仅比现在的小楷稍大(如上图那么大)的字,真要所有笔画都做到一模一样反而是不可得的事情,这种情况下,欧阳询笔画中的种种不同,应该不是刻意为之,反而是信笔为之。
翁方纲给欧阳询的三块碑排序的时候说
若以唐代书格而论,则《化度》第一、《醴泉》次之,《虞恭》又次之。若以欲追晋法而论,则《化度》第一、《虞恭》次之、《醴泉》又次之。

那么在化度寺里欧阳询展现出的是什么样风貌呢?

第一,从总体看,田家兄弟更像是在化度寺上下的功夫多一些的样子,很多人初临九成宫再看田家兄弟的字,就觉得怪异,临九成宫怎么能临出这个样子,几乎就不信田家兄弟学的是欧楷?回过头来再临化度寺的时候,对田家兄弟字的来由,却又有了一些认可。
第二,看上图中相同颜色圈内的那些笔画,各位自己看是不是基本相同?所以这一点上我是怀疑相老师的欧阳询笔画微调变化说的,这样的进而指责田英章的字没有微调变化因而坠崖基础就不成立了。

说完对相老师答案的意见,再来说说我对田英章先生书法的认识。
是不是书法?
是!
什么水准?放到当代,还是能跻身一流的。一则功力,一则影响力,再则传统。
有人说沃兴华王镛等人的传统功力能强过田家兄弟无数倍,这个,我根本不信,沃兴华王镛等人书法比田家兄弟强,我信但也怀疑,双方的功力可能都不在一个点上,怎么比?说他们传统功力比田家兄弟强多少倍,就更是有点大言欺人了。且沃王等人像艺术家多过像书法家,田家兄弟大概就想当个书法家,呃,或者说写字的。。。。这并不是贬低,纯粹的写字心态才更古典。
话说回来,说沃兴华对书法传统路子的理解比田家兄弟强,我觉得是的,但强多少倍那也不可能。
田英章的书法被人诟病的地方,无非就是用笔精准——被诟病成呆板无变化,进一步,俗!这诟病对不对呢?不能说错。因为田英章是最喜欢写异体字的,在我感觉已经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了。
但田英章作为书法家可不可以这么写?当然可以,本来楷书就是用固定的间架和笔画给人做模范的,法度极其森严并无不可。且现在支点稳定,杠杆臂短的情况下每一笔都能精确复现,这本来也是功力,稍微做点这样那样的变化很难吗?我不觉得难,只觉得很作。一作了,这字还能登品?不可能!老老实实学智永也是不错的,这样的书家历史上不少啊。

话说呢,我有一个观察,年轻的丑书的这拨所谓书法家们,在极力的试图掌控书法圈的话语权,就想达到一个扭曲群众审美能力的目的,所以黑田也罢踩田也罢都是这个干活,而且,都是嘴炮!当然,这句话和本题无关,只是借题发挥而已。

以前曾碰到有人指着田英章写的有字批评,说这字重心都不平,真是烂
田英章的有字大体是这个样子的
看上去上面的部分真是有点偏右,所以那人继续批评说田字不够老辣,还不如高中生云云,当然我没太搭理他,因为他不知道欧阳询的有字上部就是偏右的,以欧阳询书奴自居的田家兄弟当然会照猫画虎,以此来指责田字,是可笑的,可是这样的指责从来没停过,估计本题回答里都有不少会是这样的指责。

田家兄弟的字问题在哪里呢?
我是这么觉得的,一是田字把欧字的倾侧都给修正了,我个人不喜欢。
二是田字运笔只为笔画好看而不是为了承前启后,所以有时候看田字会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
其余我就没办法讲了,老田家的功力反正吊打书坛不可能,吊打知乎绰绰有余了。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