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青年书法家张青山印象

文/李维

在全国青年书法家群体中,张青山的书法可谓是独树一帜的。这可以从他获得的几个大奖中得到印证:二届兰亭奖艺术奖,首届大字展一等奖,首届篆书展一等奖,三届兰亭奖艺术奖提名奖,九届全国展提名奖,西泠艺社首届国际艺术节书法精品奖最高奖等等。书法界同仁都知道能获得这其中任何一个奖项都是不易的,而青山兄在这些年能连续斩获,其实力自不待言了。

《颜氏家训》选,隶书四条屏,180×97cm  2017年。

青山待人热忱,为艺谦虚,和他相处总有如临春风之感。我平时惯于深居,疏于应酬,但每遇青山,总是言谈恰切,谈笑裕如。这种品格,反映在其书法创作上,就是尚情。无论是篆隶还是行楷草书,总是以情胜。

他的这种情是一种欣怡欢愉之情,轻松、舒畅,如一首抒情小调。或是温雅谦和、或是古雅简淡、或是质朴率真,但总是情溢于缣素之间,使人神往。古人说,书者,如也。如其人,如其心。用在青山身上最为恰当。

书法之道,有成就者必具三方面的素质。一曰功夫,二曰才情,三曰学养。青山经过多年对传统的浸洇,无论是对技术的把握还是精神的涵泳,都是相当的全面和深厚,所以在创作时自然了然于心,万象在旁;而其才情,似有天纵,烂漫斐然。

故能于书法艺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学养也有可观之处,不但沉潜于传统文化,更注意身体力行。故其人也诚,其德也明,其艺也精,其声也隆。

综合来看,青山书法成绩首先在隶书的创作上,早期取法礼器和张迁,他把礼器的俊逸和张迁的质朴进行了很好的嫁接,还汲取了清代隶书的结字方法。

早期隶书风格的形成,和我们传统的靠渐悟是不一样的,它属于顿悟,在短期内就实现了突破,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图式。这种对书法造型的驾驭能力,也反映在他的篆书创作上。

他的楚篆,融合了虢季子白盘和小篆的某些造型特点,并借鉴简帛书和清代篆书的某些笔意,使他很轻松的利用金文的凝重、小篆的庄重和简帛书的书写性实现了风格的自我转化。

这种转化含蓄自然,使我们几乎看不出任何造作和生硬,也就是说,他的创作实行了陌生化的同时,依然不乏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正是他对传统的维系。

近几年随着对书法理解的深入,青山又进入一个新的层面,他的创作从原来的动态化处理,逐渐趋向于简静。从外在的表现,回到对本质的追问,这是成熟的表现,更是书法的必由阶段。

从表象到本质的深化,它不但是文的沉潜,更是人的沉潜。这种变化可以从他个体书作中得以窥见。

青山在书法上的成绩是多方面的,从书体上来看可以说是四体皆能,真、草、隶、篆都有不俗的表现,而且都在中国书协主办的专项全国展览上入展或者获奖。

即使在同一种书体的探索上,他又有很多的风格取向,比如篆书有高古俊逸的金文和温润优雅的楚篆,也有斩金断玉的小篆;隶书有取法《郙阁颂》、《夏承碑》一类带有篆意的和融入魏碑书意一路的;楷书则在北碑和小楷方面均有发展;草书常徘徊于章草、小行草和大草之间。

这种多向度的创作取向,我个人认为是很成功的。对于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书法家来说,对不同表现形式的把握是必要的,它代表着书家的较为全面的创作能力。

尤其是对一个有追求的书家,是不会很快在一种风格上固定下来的。艺术需要不断的创造创新,需要不断的超越和否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鲜活的创作状态和蓬勃的生命力。

作为朋友,我是很喜欢他的作品的。或许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他究竟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或者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这应该是后来者或者历史的裁定,但是我们足以有理由说,他的书法在当下,应该属于戛然独造,迥然出尘的。

他是有明确的审美追求和风格取向的。众多作品中,他的作品能给观众一种眼前一亮的凸现感,这就是说他有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形态,而且这种明晰风格也影响了很多后学者。

篆书三条屏 180×97cm  2017年

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我惊叹于青山的这种创造能力,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希望青山能保持这种活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更加深刻的作品出现。

行文至此,特拟韵文一则,也算是对青山书艺的观感吧:

书法圣手鹤心斋,

独遣造化出尘埃。

双手磨确鹦鹉研,

竹管描响凤凰台。

白蘋洲畔白蘋舞,

黄鹤楼上黄鹤来。

愿借东风一万缕,

楚王宫里墨花开。

2013年2月26日于梅溪精舍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