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
从“为中华之崛起”,到“南昌起义”,再到“十里长街送总理”,周恩来的一生,在语文课本、历史课本中频繁隐现,至今令人怀念和敬仰。
不经意间,周总理已经离开我们43年了。谨以此文缅怀周恩来总理!谨以此文缅怀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是一位历史的先驱,是一位仁慈的老人,是一位智慧的伟人,他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书法人。
上马杀敌,下马学佛。
上图是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前,给同学郭思宁的赠言。一个大大的愿字,加上一句话中的大小、行楷区别错落,跌宕起伏,从中似乎能够看出他的人生志向,以及对书法的审美追求。这其中,能够看到二王的痕迹,但魏碑的影响更大。
在经过青年时期的刚健挺拔之后,周恩来的书风逐渐走向含蓄内敛,少了锋芒,但是越发厚重扎实。
上下两幅,应该是周恩来最著名的两幅字了。字的布局大气,充满感情,将“皖南事变”带来的伤害与悲愤凝注笔端,但毫无焦躁之感,落款中来字的一竖严重扭曲,却用很大的力气将笔收住。如果过分解读一下,这恐怕代表了一种愤怒,同时又夹杂着隐忍。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题字“皖南事变”。
1941年1月6日,作为抗日队伍的皖南新四军军部9千余人,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在叶挺、项英率领下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针对这一事变,周恩来义愤填膺,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字里行间,饱满愤怒与力量。题字作品登报如下:
再看一封给蒋介石写的信,小楷字显得认真严谨:
周恩来的书法,一直在探索变化,如同面对一个崭新的中国,需不断的自我学习与改革创新,他的书法作品也是呈现出不一样的求索、变化与风貌,无不体现着老人饱满的心境、胸怀。
有向毛主席致敬的风格,彰显爱民情怀:
而在写给夫人邓颖超时,一句“超”一句“来”,如同夫妻间甜蜜私语,如此俏皮,醉人心扉,感人肺腑:
解放后的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建设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身为中国总理的周恩来,自然经历着非常人的辛苦。大量的题词、批文、信笺、报告、写作…呈现出周总理的艰苦卓绝与智慧点滴。
于是,到了周恩来的中晚年,手迹愈发老辣,无论题词还是批文,多数是柔和多肉,但是内含骨力,柔中带刚,应该说风格基本落成,也是老人心迹的归处之表征。
其实,周总理的字和鲁迅(周树人)的字,有几分相似,也许他们骨子里是一类人,或者说有相近的基因。
据考证,周恩来和鲁迅是同宗,他们共同的祖先是周敦颐,那个写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宋朝老先生。
1913年周恩来离开东关模范学校时为郭思宁题词
为林卓午题词(194O年5月9日)
行书条幅为芝英女士作
闻鸡起舞
档案工作
为皖南事变死难烈士题词(1941年1月17日)
为皖南事变题词(1941年1月17日)
为《天津青年报》题词)(1957年5月2日)
为广播事业创建二十五周年题词(1965年11月15日)
为纪念抗战两周年给《新华日报》题词(1939年7月7日)
为王缁尘题词
1959年为新落成的北京火车站题词试笔
1952年10月17日周恩来总理为塘沽新港第一期建设完工开港题词
为《学文化》创刊号题词
为《民族画报》题字
为“人民海关”题字
为《世界知识》杂志题字
1958年7月2日周恩来总理为广东新会劳动大学题写校名
致宋庆龄书(1949年6月21日)
致达赖喇嘛书(1956年7月12日)
录李白诗(1958年3月)
录徐悲鸿画马句
党员守则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代毛泽东主席为外国朋友祝寿拟写的题词手稿
1955年12月7日周恩来关于迎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高潮的题词
罕见的《周恩来楷书字帖》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