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经过世间的起起伏伏,才能看透人生的真谛,他的一生起起伏伏,却总能在危难之中迎来光明。
1934年,为了追求艺术的高峰,他义无反顾只身走进终南山,在自然的滋养下体会灵气,感悟意境,将畅游终南山的所见所感全部付诸于笔尖,终于悟得画稿八百余幅,诗作近两百首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家,他就是一代宗师林散之。
命途多舛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林散之从小就命途多舛,敏而好学的他从小就对绘画有着独特的心得体会,三岁能涂鸦,五岁会写生,十二岁写对联,十三岁遍览群书,聪明伶俐,颖悟绝伦。年幼的林散之活泼好动,富有主见,对世界有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
然而天妒英才,五岁时患中耳炎,由于救治不及时,致左耳微聋,遂落下终身残疾。1913年,又全身脓疮,这时的林散之已师从张青甫学习绘画两年,不得已由南京返回家中养伤,终止学习。
命运不能阻止向上的人,在家中养病的林散之并未放弃学习,反而意识到身体强健的重要性,在家乡习武读书,用功更胜从前。
1916年,此时的林散之已经小有名气,与许朴庵、邵子退结为金兰之交,时人称誉“乌江松竹梅三友”,还与情投意合的赵姓女结为夫妻,婚后恩爱幸福,谁想一年后,赵姓女子病故,恩爱夫妻被迫阴阳分离。
后经挚友盛秋矩介绍,与其女儿盛德粹成婚,这次的婚姻也是志趣相投,平安和乐,相伴数十年,举案齐眉,感情甚笃,终成一段佳话。
松下幸之助说:“不要嘲笑那些比你们拼命努力的人,也不要理会那些嘲笑的拼命努力的人。”林散之的前半生充满了意外和不平,但是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向生活说不,反而每一次摔倒时,都能在泥泞中再次爬起,昂首阔步,向前走去。
大器晚成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虽然少有天赋,但藏器未与人知,寒窗苦读数十载,才终于迎来收获的季节。“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林散之的成名之路也是用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换来。
1922年,林散之于家乡潜心学习,略有美名,因而前来索字求画者甚多,甚至在乌江街范家药房用一幅画换得龙尾金星砚璞一方。
这时的生活富足,家境殷实,经过多年苦难捶打的林散之终于有安定的生活,没想到学成归去家乡之后,家乡却发生了巨大水灾,无数农田良宅被呼啸的洪浪淹没,官不作为,民不聊生。
许多百姓的心血毁于一旦,只能远走他乡,另谋出路,这时的林散之挺身而出,义务主持水灾事项,受到百姓的爱戴,此时的林散之不仅有才名,廉洁公正之名更是在百姓中广为流传。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抗战爆发之后,敌方攻势迅猛,占领家乡,无奈之下,林散之只得携妻子儿女逃亡,逃亡之中也不忘练笔构思,对于书法绘画到了痴迷的地步。
战争的年代并不安稳,身旁好友接连被害,林散之即使有才华也不敢过度张扬,郁郁不得志,只得寄心志于山水和佛法之中,祈求在佛法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安稳,排遣现实世界的孤独烦闷。
1934年,已然对佛法有了体悟的林散之深觉之前的作品只是流于表面,没有深刻的体悟,为了寻求艺术上的“大道至简”,他选择独自一人前往终南山,在自然中找到摒弃世俗的污浊不堪,还原文字本来的面貌。
“字有百病,唯俗病难医”书法最难的就是不能摆脱俗气,写出飘逸洒脱的姿态,做到得其义忘其形,有书卷气。终南山之游,让林散之真正做到了形神合一,不受外物匠气的打扰。这于林散之而言是难得的经历,也是他追求书法造诣上的很大一步。
之后林散之的草书一摆前日的姿态,做到飘逸洒脱,当断则断,毫不拖泥带水。“超今以迈古,树一己之风标,高格而敦品,得众口之铄金。”这是邓代昆在《草圣赋》中对林散之的评价,其评价之高,足以体现一代大师林散之终南山之游的收获。
1972年之前,林散之的美名也只在书画圈中流传,普通人根本不了解他,直至中日书法交流时,当时的日方口出狂言,认为中国的书法正日益走下坡路,目前中国的书法界无人能与之抗衡,口气之大,令国人震怒。
没想到,林散之一副《伟人词·清平乐会昌》力压群雄,在交流大会上狠狠打了他们的脸,得到中日两方的一致称赞,特别是《人民中国》将此幅草书条幅刊登出来之后,震动海内外的书法界。
尤其是日方对于林先生的书法推崇至极,多方打听想要拜会先生,大器晚成,林散之这个名字也走进入寻常大众的生活。
文人傲骨
林散之先生不仅有文人的技艺,更有文人的傲骨,启功先生曾经问林散之先生为何叫“左耳”,林散之先生便笑道,一是因为我的左耳略聋,二是因为不愿意听到那些花言巧语的谗言。
林散之先生不仅书法造诣登峰造极,诗画方面更是不落人后,是一个不可多得全才,启功、赵朴初二位先生称赞林先生的诗、书、画是“当代三绝”,被誉为“草圣”。
晚年的林散之也不愿让外物打扰其创作,一心寄情山水之中,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看遍世间的山水美景,愈到晚年,林先生的作品就愈是飘逸灵动,不落窠臼。
尼采说:“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林散之先生虽经历重重磨难,但所经历的一切都转化为林先生这一生的不可多得的财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