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天下第一刻——《泰山刻石》
法帖简介
《泰山刻石》刻于公元前219年,是中国书法史上现存最早的刻石,现存泰山岱庙东御座院碑亭内。这么多年折腾下来还健在实属不易,当然现在已经基本没有几个字看得清楚了。本文整理收录165字”安国本”,已经遗漏了很多字,其原文内容如下: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於後世,顺承勿革。 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於後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秦代的刻石基本上就是用来歌功颂德,毕竟统一天下不容易,确实值得吹一吹。刻石的内容是四言韵文,而且很有特点的是三句一韵。要是论文学价值,泰山刻石不怎么高明,但难得就难得在它是秦相李斯书写的。李斯除了当丞相这个主业,还有另一重身份——书法家,而且是开宗立派的那种。刻石的书体是小篆,秦统一后才设为标准字体,所以李丞相堪称小篆的鼻祖。李斯的小篆画如铁石,圆润流畅,字若飞动,疏密匀停,其用笔之法奠定了后世书法的基调。所以书法爱好者要想用笔高古,就离不开对李斯小篆的参悟,而泰山刻石正是李斯的代表作。
临习要点
一、笔法。笔画书写时要发力均匀,粗细一致。行笔保持中锋,藏头护尾,这样才能使线条有质感和力度。最有难度的是,在走弧线时要控制好笔的走势,转折处不能露出棱角来。一些封闭的笔画并非是一笔完成的,而是从中间剖开,先写左边,再写右边,中间搭接的地方要自然不露痕迹。
二、结字。单字呈长方形,宽长比接近黄金分割点0.618。间架以匀称为主,左右追求对称,重心的高度则多追求上紧而下松,使字显得俊秀飘逸,避免了过分均匀带来的刻板。
三、构章。泰山刻石的构章使一目了然的,摆得整整齐齐,行列间距非常接近。这与小篆的端庄是搭配的,所以临习时可打好格子来书写。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