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同书是乾隆年间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24岁中举人,后入朝侍读,书法初学唐人颜真卿、柳公权,中年以后追慕苏东坡、米芾等人,至晚年融会贯通,风格自成一家,因信奉佛教,书法以小楷见长,多以抄经为主,其论书言论载于《频罗庵论书》。
书法主张
梁同书的书法思想多以书法精神显现,要求提升书法中的意韵,他反对人们在学习书法特别是书法创作中,一味地追求字形结构与前人的相仿程度,他在《频罗庵论书》中说到: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今人只是刻舟求剑,将古人书一一摹画,如小狼写仿本,就便形似,岂复有我。试看晋、唐来多少书家,有一似者否?羲、献父子不同;临《兰亭》者千家,各各不同;颜平原诸帖,一帖一画貌。正是不知其然而然,非有一定绳尺。故李北海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正为世之向木佛求舍利者痛下一针。
他认为自古以来,所有书家所写的字,没有一个是相同的面目,就连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也写得不一样,虽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的人超过了千余人,但他们的面貌风格都是各各不同的。我们可以看到颜真卿的书法,既使是他一个人写的,但其中每一个帖都”一帖一画貌”。这正如唐代书法家李北海所说”学我者死,似我者俗”。
从上述梁同书的书法观点来看,他主张人们学习书法时,是不能学得像?不让人们临摹前人的字帖?还是不要临摹得太像?实际上,这是要放眼他的学书历程和书法学习的方法上来看待这个问题。
与前贤书论的比较
学习书法,尤其是对前人书法的学习,必须从临摹开始,而临摹就是要从形体结构、点画、用笔学起,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唐代书法家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记录了王羲之的一段书论:
吾书比之锺、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王羲之认为,从汉末到东晋,真正的书法家只有张芝和锺繇,他自己也可以和他们并驾齐驱。但是,真正的书法应当达到精熟之程度。这里的精熟,是指对前人书法的临摹程度是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言下之意,学习书法应当从临摹字形结构、用笔,从而才会精熟,才会与古人抗行。
我们也可以看看梁同书的学书历程,他的书法从颜、柳开始,主要也是从他们的点画、形体结构和用笔等方面学起,直到中年以后,才从北宋苏东坡、米芾的书法下了风格上的功夫,到了老年以后,融会贯通,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地步。
然而,针对上述梁同书的书法主张,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而是要放贯穿书法史和学书史的整个过程中去理解学书思想。
就梁同书的书法思想而言,他并非是主张人们单纯地拿到字帖后,只看不摹,而是要从前人的法帖中获取应有的艺术风格,借为己用,化为我有,这才是他真正的学书思想。
梁同书在论述书法中的气韵时说到:
写字要有气,气须从孰得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整,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却著不得丝毫摆布。孰后自知。
这段话中涉及到两个艺术思想,一是书法作品中的气息和笔势,二是章法的安排。但是,想要获得气息和合理有效的章法安排,必须要做到一个字:熟。
这个熟,就是王羲之所说的”精熟”,精熟后会有熟练的笔法、潇洒的风格和精美的章法产生,否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指出,书法中的气,是由笔势产生的,这是熟练用笔的效果,只要达到熟练程度,后面的”笔随所至”就会自然天成。
梁同书的这一书法思想,与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一些观点如出一辙,米芾在他的《自叙帖》中论述了书法的率真、自然时,提出了同样的看法:
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这是从执笔的方面谈到书法的天真姿态,但整个意思却是要求人们在书法中要向”天真”、”率真”靠拢,而不应当把字写在刻板、呆滞的效果。他在《书史》评唐人刻《兰亭序》时也说了这么一段话:
泗州南山杜氏,父为尚书郎,家世杜陵人,收唐刻板本《兰亭》与吾家所收不差,有锋势,笔活。余得之,以其本刻板。回视定本及近世妄刻之本,异也。
就是说,他所见到的这个木刻板的《兰亭序》,看起来有锋势,用笔活,但仍然显得死板,并不是像帖板的那样,可以看到”振迅天真”的艺术效果。
而梁同书所说的字中的章法安排,米芾也曾经有所论述,他的《自叙帖》中就有记载:
“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
米芾用了一个”三”字,就把字中的章法解释得非常清楚到位,”三”只有三个笔画,但这三个笔画却是不同的,书写时就要按照轻重、长短作出不同的处理,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书法的天真和自然之趣,否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美术字”了。
由此,米芾等人在书法中的主旨也是反对刻板呆滞,只有解决了笔法、精熟的问题后,才有可能在创作作品时,会达到自然率真的艺术表现。
结语
从上述一些书法观点可以看出,梁同书并不是反对人们去刻意地临摹古人的书法,反而还要求在临摹中要达到惟妙惟肖的地步,只有这样,才能得古人之法。但是,他要求在达到了相当”精熟”的程度后,面临书法创作时要有个性的面貌,这些个性风格,要自然、率真,是真正反映一个人的艺术品格,而不是一味地与古人相似,或是相同。
另外,梁同书反对那些馆阁体书法,认为这些只是停留在一个写字的层面上,并没有书法中的”意味”表现,他在评价姜宸英的作品时说到:”西溟书,毕竟是供官之作,减人意兴……”,意思仍然表达得很清楚,就是不要让真正的书法失去了自然的意味,而馆阁体只是一种易于辩认的书体,并没有书法精神层面的意思。
书法应当是表现在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形质的,二是意韵的。梁同书倡导人们在学书阶段,要尽量表现出与古人相仿的程度,而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却要抛弃古人的形质,尽量表现自己个性的精神意味,这才是真正书法所要体现的精神意思。
注:文中插图均为梁同书行书作品欣赏《钱越王祠碑铭册》局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