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的力量体现着书法的生命本质,是书法欣赏的基础。力量美的体现有多种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方硬的力量,二是饱满的力量,三是弹性的力量,四是摩擦的力量。一 方 硬
方硬是判断字有无骨力的重要标准。古人云“书贵瘦硬方通神”,就是强调字要具有骨力、有硬度。字若无骨,风采全无。魏晋时代最讲求风骨,看图: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的字最大特点是什么?是硬。临摹王的字,柔美的地方容易写像,有硬度的地方,如转折、起笔收笔,最难模仿。放大观察兰亭序,我们发现兰亭序的字在结构上是很硬朗的,与王羲之其他墨迹的风格一致,只是线条要比以往略细。
王羲之丧乱贴“先”△ 丧乱帖是一件以骨力见长的名帖,这件作品转折处和行笔都极为硬朗、爽劲,是王羲之存帖中最有硬度的法帖。
封君夫人长孙墓志△ 魏碑体现出的硬度,表现在转折和线条的刀刻效果,即所谓的金石味,刀凿斧刻,加上岁月的风化,极大丰富了书法的形式美和力量美。
二 饱 满
饱满是一种张力的体现,是力量浑厚、充盈的效果。在书法中,饱满多是体现一种拙厚的味道。
颜真卿祭侄稿△
王宠小楷△ 小楷也可以写的浑厚饱满,关键是掌握力量的表现形式。三 弹 性弹性体现的是一种韧劲,如同拉弯的弓,充满势能。
褚遂良阴符经△
赵佶瘦金体楷书△ 在弹性力量的线条中,往往要伴随着一定的速度,快速是增加是力量的重要手段。褚遂良、赵佶都是使用弹性增加线条力度的高手。
四 摩 擦摩擦是一种阻力,在书法里常常以飞白、枯涩的线条展现。
颜真卿祭侄稿△ 摩擦要保持中锋,才能有浑厚的效果,侧锋、一味颤抖产生的飞白,多是俗书。
米芾虹县诗△
徐生翁对联△ 徐生翁用笔老辣生猛,善用渴笔焦墨,营造强烈的飞白效果,极具现代美感。
(一)平正 “平正”,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平竖直”,这是点画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但要注意,“横平竖直”的“平”,不是一般的平,而是带斜势的平,因为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横画真正画得平了,由于眼睛的错觉,看去就像向右倒了下去(见图二二),所以横画必须捎带斜势,但又不可斜得过分。大致描画斜度应该为5°—7°左右(图二三)。超过这个角度,就是太斜(图二四);不及这角度,就是太平(图二五),都不好看。所谓竖直,就是每一个直画,不论中间、左右、上下,都要画得很直,不可歪斜倾侧(但“门”的左直,“亻”“彳”等的直画例外)。
(二)匀称 “匀称”,是指按照字形笔画,对每字、每笔作适当安排,而不是“均匀”的意思。因为字形有长短,大小的不同,笔画有多少、斜正的不同,如每字都依方格,四平八稳地写成同样的大小,每笔都写得一样长短,均匀是均匀了,可是看上去不顺眼。总的来说,笔画多的,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宜写得肥些;每个字里,点画的安排要长短合宜。试以横直画多的字为例(图二六):
(三)连贯 “连贯”是指点画之间的气势相连,互相呼应,笔道之间有有机联系,而不是每一笔都单摆浮搁、互不相干。注意了笔道之间的连贯呼应,就能使整个字显得有气势而生动。试以“点”举例(图二七)。
(四)挪让 “挪让”是指组成字的各部分点画之间彼此想让,又互补呼应,使笔画多的字不显得密集,笔画少的字不显得疏空。如“巒”当中的“言”上画短,给两旁的“糹”让出地位;“辨”字当中的“力”写得靠下,给两旁的“辛”字的肩膀让出地位;再如“马”旁、“糹”旁、鸟旁的字,左边都要写得平直,给右边的半个字让出地位;其他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此类推:
(五)变化 “变化”是指一个字中有两个以上相同笔画的,要变化形状,避免雷同,如下图所举:
(六)大小 字形大的写得大些,字形小的写得小些;笔画多的写得大些,笔画少的写得小些,这就叫大小得宜。如“日”字和“国”字大小悬殊,不能写得一样大;“一”和“二”字笔画少,也不能写得和“儀”“虑”等笔画多的字一样大。
(七)长短 “长短”是根据字形本身的长短不一,而安排不同的结体。字形长的,写得长些;字形短的,写得短些。如“东、自、目、耳、茸”等字,字形比较长,“西、白、日、臼、四”等字,字形比较短,就不能作统一安排。
(八)宽窄 “宽窄”是指根据字形本身的肥瘦作适当安排。笔画多的字宜写得肥些,上下结构的字写得瘦些,使其宽窄得宜。
(九)斜正 “斜正”是指根据字形的斜正分别作不同安排,如“朋”字字形斜,“黨”字字形正,写起来不可把斜的强扭成正的,正的反写成斜的,也要斜正得宜。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