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之铭并序》是唐太宗李世民临学王羲之的墨迹而作的得意力作,《明赵函石墨镌华》有记载说的是李渊和李世民统一天下后,李世民来到晋祠祭祀叔虞,并且写下此铭文。原因是李渊起兵的时候,曾经在晋祠祭祀以期保佑,现在四海平定李世民回到晋祠还愿。他亲自作了这篇碑铭,并且刻在石碑上,石碑上的书体基本都是效法圣教、兰亭的笔法形态,并且还加入了一些自己的风格。可见这个碑的书法价值非常高。
一、李世民的书学经历
李世民一生雅好翰墨,每日临池习字,特别对东晋王羲之的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吩咐内府多方收集王羲之的书法墨迹,每次得到一幅王羲之的书法真迹,都将其视为珍宝,非常爱惜,朝夕观览,更是坚持每日临摹,酷学不倦。李世民对于王羲之的书法非常入迷,赞扬王羲之的书法是非常完美,认为他的墨迹古往今来可以排第一。李世民又师事唐朝书法家虞世南,他汲取王羲之和虞世南的书体精髓,书法风格有一种遒健自然、洒落飘逸的韵味。清代王佑曾经作诗来称赞李世民的书法,说的是李世民平生向王羲之的墨迹学习书法,写的字像神鸟盘旋高飞,像龙和蛇互相缠绕一样,连唐朝的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和柳公权这些书法名家与李世民的书法比起来都甘拜下风。
二、晋祠及《晋祠之铭并序》的概况
《晋祠之铭并序》简称《晋祠铭》,这个碑制于公元646年,距今已有1376年的历史,现今保存在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的贞观宝翰亭内,被誉为“中国第一通行书大碑”。这个碑是由碑额、碑身、碑础组成的。碑额高有一百零六公分,碑身高有
三、《晋祠之铭并序》的书法艺术
整体浏览《晋祠铭》,在章法、布局、形式结构上和《兰亭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根据以前学习所知,《兰亭序》全篇三百二十四个字,竖写共有二十八行,章法布局非常精妙,以致后来临习者如虞世南、褚遂良都没能改变他的章法布局。再看《晋祠铭》,前面提到全篇1203字,章法布局浑然一体,而全文恰恰也是28行,再一次体会到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痴迷程度,感受到李世民“心摹手追”苦学不怠的学书精神。通览《晋祠铭》,其字体是以行书为主,而且中间夹入少量的楷书和个别的草书字体,使得整幅碑文在章法上很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整体上碑文气息流畅贯通,再加上如鱼得水的灵活笔画,更显得此篇碑文潇洒俊逸,雅致劲秀,笔力遒劲,气象深闳。因此,在中国书法史上称《晋祠铭》是仅次于《兰亭序》的艺术杰作。清代的齐羽中曾经对此碑铭说道李世民的这个碑文气象涵盖,气势宏大,骨骼雄奇,俨然已经有开创这种风格的规模了。
这个碑文的结字和用笔,与怀仁圣教序非常的相似。说的就是李世民撰写的《晋祠铭》在结字和笔法上,如圆笔、藏锋等,全是与王羲之一路。单拿一个“不”字来看,在《兰亭序》中有句是“静躁不同”,在《集王羲之圣教序》中还有一句是“乘劫不朽”,还有 《晋祠铭》中的一句“日注不穷”,三者互相比较,体势笔法基本都一样。而且《兰亭序》中二十个重复的“之”和七个重见的“不”,形态各异,各不相同。再看《晋祠铭》碑文中有三十八个“之”和十二个“不”,也像《兰亭序》的特点一样,千姿百态。碑额上的九字飞白,即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是隶书飞白形式,骨骼雄奇,变化奇妙,是存世最早的隶书飞白体,比武则天所书虫鸟飞白额还要早五十三年。李世民在其晚年的时候书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晋祠铭》正是他一生中把政治上的成功、文学上的成熟和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融汇交织在一起的璀璨结晶。《旧唐书》有记载说贞观二十二年的冬天,即公元648年,新罗王贞德派遣使者朝拜大唐,李世民拿出《晋祠铭》的拓片予以赠送,可见,李世民相当重视此碑铭,可以说是将其当作国宝来看待了。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被列为杰出的书法家之一,是因为他的书法既有魏晋以来的风流骨气,又不拘泥于古法,而且是潇然出于绳墨之外。他能符合篆籀的义理,吸取分隶严谨的风格,毛笔之于他就似如鱼得水般,写出的作品放而不流拘而不拙,达到笔势清逸圆润,笔画遒劲洒落,夸张的说每一笔都流露古意而且每一个字均暗含来历。《晋祠铭》是李世民不顾相沿成俗的以篆、隶、楷书撰写碑文的规制,独出心裁的用行书撰写。这样他也就成为我国碑学史上用行书体撰写碑文的第一人。由此可见,《晋祠铭》在文学、书法等方面都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了解更多艺术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qdys321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