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界的扫地僧 张弼
张弼(1425-1487),字汝弼,号东海,松江华亭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兵部主事,晋员外郎,后迁南安知府。张弼善草书,在当时享誉极高,影响甚广,流传海外。《明史》有传:“弼自幼颖拔,善诗文,工草书,怪伟跌宕,震撼一世。自号东海。
张弼《杂书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弼《学稼草堂记》上海博物馆藏
张弼《评书卷》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张东海之名,流播外裔。”然后经历战火与年代的更迭,目前在博物馆公藏单位中其作品存世甚为稀少, 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杂书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草书诗文卷》,上海博物馆藏《学稼草堂记》,北山堂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评书卷》这四件手卷。
▽
张弼 草书韩愈《进学解》
※清晰大图请在文末查看
澄道——古代书画夜场Lot 1751
张弼 草书韩愈《进学解》
纸本手卷
备注:
1.据姚绶题跋,此作应为陈琦而书。陈琦(1439-1504),字粹之,吴县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南京大理寺副,历寺正,擢江西佥事,迁贵州副使罢归。著《冷庵集》。与沈周、吴宽、陈白阳友善,今存沈周赠诗《元夕席上赠冷庵副宪二首》,吴宽致其书札《与冷庵宪副书》一通(台北何创时书法基金会藏)。陈琦与张弼为同科进士,藏有多幅张弼作品。
2.姚绶题跋。姚绶(1423-1495),字公绶,号丹丘生,又号云东逸史,浙江嘉兴人。工诗文,善书画。长于山水、竹石,宗法元人。有《谷庵选集》。
3.叶恭绰旧藏。
4.张五常题引首。
来源:香港佳士得1996年 lot175。
引首: 31.5×118 cm
本幅: 29×487 cm
题跋: 29×110 cm
RMB: 10,000,000-12,000,000
一 东海之字
张弼少时曾师法三宋,对宋广取法尤多,他评论三宋的跋语是这样说的:“宋仲珩,名璲,乃潜溪先生之子也,其书深得晋人法度。评者谓如花横青琐,鹤舞瑶台。宋昌裔,名广,倜傥善书,评者谓如白云出岫,悠扬卷舒,连绵不绝,无不自得,诚颠旭之后一人而已。宋克,字伯温,书法钟元常直造堂奥。评者谓如鹏摶九万,全杖扶摇焉。皇明初之擅名者,有三宋即仲珩、昌裔、仲温也。”可见张弼对“三宋”书风的喜爱,除此之外,他还能上溯怀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张弼 草书韩愈《进学解》局部
张弼书风影响很大,名重一时,王鏊《震泽集》有如下记载:“其草书尤多自得,酒酣兴发,顷刻数十纸,疾如枯藤,狂书醉墨,流落人间,虽海外之国,皆购求其迹,世以为张颠复出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上图 张弼 草书韩愈《进学解》局部
下图 张弼《杂书卷》局部
明代晚期的时候,张弼的作品就已经不太容易见到了。董其昌说:“东海在当时,以气节重。其书学怀素,名动四夷。自吴中书家后出,声价稍减,然行书尤佳。今见者少耳。”此卷《草书韩愈进学解》不署纪年,但与北京故宫作于1480年的《草书诗文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于其去世前一年(1486年)的《杂书卷》的风格对比可知,其创作年代应与这两卷相近,为其晚年所作。纵观此卷行草结合,气韵升腾。卷首行书落笔清晰,行笔峻爽,柔密中有一股峻劲。展卷而观,其后字形逐渐摇曳升腾,颇得宋人意趣。
左图《学稼草堂记》局部
右图 草书韩愈《进学解》局部
左图《评书卷》局部
右图 草书韩愈《进学解》局部
细察之,一些用笔似师承二王,使转顿挫生动活泼,变化丰富;提按映带,迅疾有度,挥洒自如,线条流畅,质感强烈。这种精微中见奇崛的笔法,使得此作古意盎然,透出时辈作品中所没有的气息。
左图《学稼草堂记》局部
右图 草书韩愈《进学解》局部
左图《评书卷》局部
右图 草书韩愈《进学解》局部
结字的处理,较之张弼的大草作品,显得理性了许多,已经没有了像王鏊所说的:“疾如风雨,矫如龙蛇,欹如堕石,瘦如枯藤,怪伟跌宕”的狂放用笔而形成的那种过度夸张、欹侧的字形了。大多结字中规中矩而又错落有致,张弛有度。字与字之间大小错落,气势贯通,摒弃了其惯用的乱石铺街式的大草章法,行与行之间显得疏密有致,波澜起伏。
左图《杂书卷》局部
右图 草书韩愈《进学解》局部
左图《杂书卷》局部
右图 草书韩愈《进学解》局部
张弼所处的时代,正是“台阁体”风靡的时期。文学上以“三杨”为代表人物,讲求“词气安闲,首尾停顿,不尚藻词,不矜丽句”的文风,这种风气由文学旁及其他领域。这一时期的书坛,书法风格雍容华丽,表现了姿媚靡弱的审美意趣。此时,张弼与同时代的陈献章能冲破藩篱,注重写心抒情的倾向,为书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实不失为一代草书大家。
二 昌黎之文
成化十四年张弼是因作《假髻篇》讽刺时贵,遭当权者忌恨,被排挤出京。《假髻篇》词曰:“东家女儿发委地,日日高楼理高髻。西家女儿发垂肩,买妆假髻亦峨然。金钗宝钿围珠翠,眼底谁能辩真伪。天桃窗下来春风,假髻美人先入宫。”此卷张弼书写的内容是唐代韩愈的古文《进学解》,《进学解》是韩愈假托向学生训话借以抒发心中愤懑的名作。文章构思别出心裁,语言新颖形象,在技巧上吸收了辞赋体的铺叙、排偶、藻饰、用韵等形式,又加以革新改造,富于整饬之美。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即出于此文。张弼写就此篇《进学解》也许是东海借昌黎之口抒发胸意。
三 冷庵之卷
此卷张弼并未落有上款,但卷后姚绶的跋却为我们提供了线索。根据考证可推测,冷庵有可能是张弼友人陈琦。陈琦(1439-1504),字粹之,与张弼同为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南京大理寺副,历寺正,擢江西佥事,迁贵州副使罢归。他与沈周、吴宽等人友善。 陆深《俨山集》卷八十七《跋东海草书卷二首》提到吴宽为陈琦收藏的张弼草书题跋,并称自己少时见过陈琦,赞为“清癯鹤立,望而可敬”。由于张弼与陈琦同年登科并多有诗文相赠,如东海所作《送陈冷庵》、《陈佥宪粹之书报弘宜中会试》、《送佥宪陈粹之考满过姑苏》、《陈粹之鸳湖寓居次韵》、《洪都别意送陈粹之佥宪三首》等,从诗文可见两人不仅为同窗好友,其政见思想亦为同道可谓至交。
四 公绶之跋
姚绶(1422-1495),字公绶,号谷庵,浙江嘉兴人。天顺八年(1464)中进士,比张弼、陈琦早两年。官至广东道监察御史,奉命巡盐两淮,铲除积弊。也因忤权贵被贬永宁知县,遂解归,居大云寺,以诗文书画终老。姚绶虽以绘画名世,亦善书法,但作品也极为罕见。
姚绶题跋
姚绶题跋张弼草书曰:“昌黎之文,东海之字,冷庵之卷,古今人每云不相及观。兹志其所作所感,无不称也。冷庵又命使余赘言,将于何地着脚,不过跂而望之耳。绶识。”此跋多用飞白,枯润并济,缓急时变,姚绶草书特色可从中而见之。
叶恭绰藏印
卷末有叶恭卓朱文藏印,可知此卷在民国年间为叶氏所藏,后于1996年于香港佳士得释出,由现藏家保存至今珍爱有加,保存如新,诚为艺林之大观。
请将屏幕横向旋转90度观赏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