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冰(生卒年不详)唐代文学家、书法家

字少温, 谯郡(今安徽亳州)人,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曾任职缙云令、当涂令,后来又任集贤院学士,晚年时曾任职于少监,人称“李少监”。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 曾为李白作《草堂集序》。李阳冰书法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李白曾赠以诗曰:“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

李阳冰《栖先茔记》

李阳冰继承了李斯的“玉筋笔法”,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尤其在老年的时候,其笔法愈加淳劲有力,被时人称为“笔虎”其流传于世的碑刻有《三坟记碑》《城隍庙碑》《般若台》《栖先茔记》等。

李阳冰《三坟记碑》

《三坟记碑》在大历二二年(767) 时由李季卿撰文,由李阳冰以篆书书写碑文。原石现在已经不存在,今保存在西安碑林中的石碑,是宋代时重刻的。碑文两面,共23行,一行20字。清朝的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说:“篆书自汉、秦之后,李阳冰被称为第一手。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三坟记碑》矩法森森,运笔命格,实在是难以有人能比得上他。”《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成就最高的,谓之“铁线描”。

唐 李阳冰 《般若台铭》

《般若台铭》在大历七年时书写,一共有24个字,字大的有一尺多。全文24个篆字:“般若台 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 李阳冰书”在“般若台”三字之下,刻有“住持僧惠摄”5个楷书小字。刻石以前在福州乌山,如今原刻已经被毁掉。《天下舆地碑记》称此刻与《处州新驿记》《镜水忘归台记》《缙云县城隍庙记》为“四绝”。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推崇说:“篆书大者唯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曹学佺读了《般若台铭》后,情不自禁赞叹:“当涂称四绝,岩顶迹萧疏。虽勒唐人笔,实为秦代书。完全无斧凿,密尔有禅居。珍重山灵意,宁愁藓剥余。”

李阳冰《拪先茔记》

《拪先茔记》 唐大历二年( 767年)李季卿撰,李阳冰书 碑残,高 171厘米,宽79厘米。14行,行26字。现存西安碑林。笔画比《三坟记碑》丰神尚差。

李阳冰《颜家庙碑额》 西安碑林藏

李阳冰《城隍庙碑》拓片局部

《城隍庙碑》又称《缙云县城隍庙记碑》,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唐乾元二年(759)刻,李阳冰为本县城隍祈雨有应之后撰并书。篆书8行,行16字,在浙江省缙云县。此碑书法瘦劲通神,中锋行笔,结体委婉自如,与所书他碑不同,有翻刻本传世。

,玉筯体,字写错了。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图文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非法用途,否则后果请用户自负。 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删除处理! 相关作品您必须在下载后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删除,如果您喜欢该作品,请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