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成熟于秦代,秦相李斯被称“小篆之祖”,从其书的几块刻石(如《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的高度功力可见名副其实。秦代之后,小篆渐趋衰微,两汉、魏晋南北朝几无名家名作。至唐李阳冰出,局面大改观。唐吕总《续书评》:“阳冰篆书,若古钗依物,力有万钧,李斯之后,“一人而已。”“二李”(李斯、李阳冰)之名自此并称流传开来。

李阳冰(生卒年月不详),字少温(亦有说仲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后徙居云阳(今陕西泾阳),遂为京兆人。乾元(758–760年)时为缙云县令,宝应元年(762年)为当涂县令,历集贤院学士,官至少将作监,故常被称李少监。李阳冰在仕途上皆为七品小官,并无多大影响,更为引人注意的是李白晚年落魄曾寄食与他,并称其为族叔这一事实。

史载李阳冰“善词章”,但最能表现其才华的当推书法,唐《国史补》:“李阳冰尤精书学,其豪骏墨劲,当时人谓之‘笔虎’。”在书法各体中尤精小篆,被誉为“有唐篆书第妙手”。篆书上他也很自负,曾云:“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信也。”(唐《国史补》)能出此言,定有来路。

其一取法。李阳冰篆书,初始学李斯《峄山碑》,得瘦劲笔法,后来又学传为孔子所书的《延陵季子墓题字》而有变化。其书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唐肃宗)时,“字画差辣瘦”(《金石录》);后期(大历以后),步人晚年,笔法醇厚圆劲,风神直追史籀、李斯。

其二善学。《宣和书谱》称他“留心小篆迨三十年”,可见用心良苦。另外李阳冰善于从自然现象和现实生活中提取创作素材,同样《宣和书谱》记载他:“于天地山川得其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其经纬昭回之度。进取诸身,远取万类。幽至于鬼神之情状,细至于喜怒之舒惨,莫不毕载。”
李阳冰篆书代表作有号称“缙云三绝”的《孔子庙记》《城隍庙记》《忘归台铭》和《三坟记》《栖先茔记》《谦卦碑》等,其中《城隍庙记》最为著名。《城隍庙记》全称《缙云县城隍庙记》,唐乾元二年(759)立,共8行,每行16字,原石久佚,现存为宋代宣和五年重摹之石,在浙江缙云本庙。此碑点画瘦硬有力,与阳冰其他碑刻相去较多,然神采飞动,实出李斯。《城隍庙记》笔法圆劲婉通,线形规整,作为小篆的初学,极易人手。另外在线条的力度控制训练上,此碑也有积极的意义。

李阳冰篆书的最大特点是“圆活姿媚,骨气遒正”。“圆活”即线条上变平直为圆曲,婉转流动;“姿媚”即体态上变庄严方整为活泼灵动,体式妩媚;“骨气遒正”即中锋用笔,控制到位,呈现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力量感。所以,李阳冰是李斯之后最优秀的一位书法家,也正是李斯让李阳冰可以在唐朝可以叱咤风云,让每位当时的书法家都可以知道他!

,如此那么大[耶][耶]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图文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非法用途,否则后果请用户自负。 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删除处理! 相关作品您必须在下载后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删除,如果您喜欢该作品,请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