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907- 978年),是唐、宋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军阀割据、天下大乱的历史阶段。其间兵戈叠起,狼烟遍野,一片萧条。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从总体上讲不成什么气候,更没有形成什么时代书风。但有一位杨凝式(873一955年)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体虽蓑吵,而精神颖悟”,“善于笔札,洛川寺观蓝墙粉壁之上,题纪殆遍。”他又“富有文藻,大为时辈所推。”正如苏轼评及五代书法时曾说的那样:“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韵。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泪没者。”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砒柱。然而,杨翁生不逢时,虽身怀旷世之才,胸有治国良策,但身处乱世,也只能以装疯卖傻来戏谑人生。

via.《雨中夹雪 淋漓快目——杨凝式独领一代风骚》

闲静狂纵随我意

——五代书家杨凝式研究

文/徐江山

在中国书法历史长河中,多少书家都湮没无闻,而书道衰微的五代,杨凝式则足以称得上是这个过渡时代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占一席之地的一位大书法家。

|一| 杨凝式生平

杨凝式(公元873—954年),王玉池先生1983年曾于美术史论第一期发表《笔迹雄杰,淋漓快目——杨凝式的书法艺术》。文中曾有卒于公元957年之说,1986年撰文又改为954年(82岁)。目前,多数研究者从后说。

杨凝式为五代著名书法家。唐称南朝的宋、齐、梁、陈和隋为五代,宋以后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五代,是为前、后五代,而凝式则是属指后五代。

凝式字景度,号虚白,癸己人,希维居士,关西老农,弘农人,陕西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历任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杨风子”“杨疯子”。善文辞,尤工行草,得欧阳询,颜真卿法,而加以纵肆,笔迹雄杰,结体新奇,有破方为圆,削繁就简之妙,存世墨迹与刻本有《神仙起居法》、《夏热帖》、《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新步虚词》、《云驶帖》等。另外,在董其昌的《容台别集》中还记录有《挽僧诗三首》、《合浦散》、《洛阳帖》和《乞花帖》,不过皆已散佚。

|二| 集闲静与狂纵于一体的书法性格

杨凝式出生于名门望族,父亲杨涉在唐哀帝时任宰相。史载其“精神颖悟,富有文藻,大为时辈所推”。907年,朱温废除哀帝而自立梁朝并命宰相杨涉率领百官献出传国玉玺。据历史记载,杨凝式曾劝阻其父说:“大人为宰相,而国家至此,不可谓之无过,而更手持天子印授以付他人,保富贵,其如千载之后云云何?”

对此,后代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其劝父之举表现了他“一臣不事二主”的高风亮;另一种则认为他虽劝乃父不以社稷与他人,但自己却做了梁、唐、晋、汉、周五朝的高官,从礼部员外郎、左仆射、直至太子太保而终老,仕历朝而不倒,实乃口是心非,没有气节之人。后人的这两种相反的评价,恰恰说明了杨凝式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应该说,他“一方面怀有一定的正义感,一方面又无力摆脱其处境,不得已采取了‘弗与世网,优游卒岁’的处世态度,以佯狂来掩盖其精神的苦闷。杨凝式最大的困惑和苦痛就是如何将双重的性格自觉地在现实中加以弥合,为了维护个体的生存和人格的独立,最终铸就了他这个可喜又可悲的人物”。

在杨凝式的书法中有着温文尔雅、含蓄内在的一面,如众所周知的《韭花贴》就是含蓄内在、书卷气浓郁的代表作品。但在他的书法中也有着狂放、浪漫、难为世人所理解的一面,如《神仙起居法》、《卢鸿草堂志跋》就体现出狂放不羁、乱头粗服的鲜明个性。这两种不同艺术风格表面看来是一对不相容的矛盾,其实正是杨凝式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内心矛盾的体现

杨凝式《韭花帖》罗振玉藏本 见《百爵斋藏名人法书》

释文: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 忽蒙简翰 猥赐盘飧 当一叶报秋之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 助其肥羜 实谓珍羞 充腹之馀 铭肌载切 谨修状陈谢 伏惟鉴察 谨状 七月十一日 状《韭花帖》行楷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为杨凝式的代表作。是杨凝式在昼寝乍起,腹中甚饥之时,得以珍馐充腹之后,为答谢友人馈赠美味韭花而信笔写下的几行字。凡七行,六十三字。通篇文字洋溢着作者轻松愉悦而又高昂的热情,萧散闲适的心境溢于言表。其书法更是令人称绝。杨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这信手随笔的书札便成了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纸本手卷 纵27cm 横21.2cm

释文:神仙起居法。行住坐臥處,手摩脅與肚。心腹通快時,兩手腸下踞。踞之徹膀腰,背拳摩腎部。才覺力倦來,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厭頻,晝夜無窮數。歲久積功成,漸入神仙路。乾祐元年冬殘臘暮,華陽焦上人尊師處傳,楊凝式。《神仙起居法》,草书,内容是记叙古代医学上的一种按摩法。只有八行,全篇初看粗头烂服,若不经意,其实用笔时缓时疾,一气呵成,显示出其控制节奏韵律的高超技艺。时而草书之中夹杂一些行书,后人称为“雨夹雪”,此法始于颜真卿稿书,到杨凝式一融会贯通,使人望之已无迹可寻,几入化境。

熊秉明先生说:“杨凝式生于唐末,曾经历五个朝代的政治斗争变化,作过少傅、少保、太保一类的官,他故作疯狂,无非是想在那一个恐怖黑暗的时代求存图活……就少数遗留的帖看,很能表现他逃世与颓废的心理,和唐初诸家规律森严的书法形成鲜明的对照”。

同魏晋相比,五代的丧乱使文士的命运恶化,这一点与魏晋之际士人们遭遇颇相似。《资治通鉴》卷265就记载着朱全忠以“衣冠浮薄之徒紊乱纲纪”为由大肆杀戮文人。文人的生命承受重创,这不能不让人觉得此时文人的生存环境有回向六朝的趋势。不惟是环境,自我意识的又一次凸显也呈现出来自六朝的某些传统。但晋人在沉醒中,“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人格上越发高蹈和独立,始终维持门阀氏族的优越感与脱俗的风貌。

而唐末五代士人的群体人格却发生了剧烈的质变,据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的分析,这种质变具体表现为士大夫缺乏节操意识,朝秦暮楚的特性不断发展,趋时应命成为时代普遍的心声,形成以满足名利渴求为目的的仕宦人格。因此,在五代士人的自我意识中膨胀的是“名利”二字,正如张乔《题古观》所云:“莫如为名利,归踏五陵尘。”

同为乱世,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其实,这正是士族文化向世俗地主文化滑落时难以避免的趋势。中晚唐以后,寒门庶族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介入社会上层,不断削弱了士族的力量,并逐渐取而代之。同时他们自身的俗气也裹挟而入,加之都市生活的发展,士人对市井俗气及相应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沉湎酒色、醉入花间成为唐末五代士人在乱世震荡下的重要生活方式。世道愈乱,奢糜之风愈烈。

与同时期的士人比较而言,杨凝式可谓遗世独立。杨凝式之父杨涉是唐哀宗朝宰相,朱温篡唐时,杨涉送传国玺。对此,杨凝式曾以大义之言谏阻其父,杨涉闻言惊骇不已。陶岳《五代史补》载云:“时太祖(朱温)恐唐室大臣不利于己,往往阴使人来探访群议,给绅之士,及祸甚众。(杨)涉常不自保,忽闻凝式言,大骇曰‘汝灭吾族!’于是神色沮丧者数日。凝式恐其泄,即日徉狂,时人谓之杨疯子。”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足见佯狂一事对杨凝式甚为重要。

这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阮籍——一位“魏晋风度”的典型的代表人物。我们知道,所谓“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决不仅仅是外表潇洒风流,更在于隐藏其后的深沉忧患。

杨凝式度越时辈,与魏晋间人异代相通之处可谓多矣。他虽历仕五朝,却屡屡托以心疾罢去。传统儒士守道的恒心与波云诡谲、不断更替的新兴政权,使杨凝式在世俗生活里,始终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同时代的文人,或因彻底绝望而遁迹出世,或泯灭理想而醉入花间,与之相较,杨凝式的人生态度则显得十分沉重,他在徘徊、抗争中承受创伤,又在创伤中获得精神的涅槃。惟其如此,他的佯狂才具有了真正深刻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它还赋予杨凝式非同一般的艺术感悟。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能更多的体悟到杨凝式苦痛人生的积极意义:外在的现实苦难已经转化为内在的审美自觉,他于深沉的忧患意识中磨砺自己的艺术灵性,蓄积作为艺术核心的美与真的力量。杨凝式以狂者的姿态而不为流俗所左右,虚静使其神情专注、用志不分,保证其审美、创作活动的有效深入。顿悟、丰富的现实经验和巨大的人格潜力化为艺术潜在的格调与风貌,同时也保持了自我人格的尊严与独立。

|三| 杨凝式书法风格分析

杨凝式传世最为著名的三帖为:《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

《韭花帖》以宽疏、散朗的布白最先夺人眼目。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在行书作品中,章法处理上奇特之极。

上图勾选这些字基本上是左边比右边要重一些,上边比下边要重一些。从左边起笔是汉字的书写顺序,杨师利用这一点,把左边的部分索性写大:或长、或肥、或宽,对右边形成了挤压和侵占。

这些圈圈就是字距。圈圈的大小呈现螺旋式变大。也就意味着字距呈现一个不断变大变疏散的过程。不是直线,是曲折回旋式。一句话,前紧后松。

这些圈圈就是字距。圈圈的大小呈现螺旋式变大。也就意味着字距呈现一个不断变大变疏散的过程。不是直线,是曲折回旋式。一句话,前紧后松。

《韭花帖》以宽疏、散朗的布白最先夺人眼目。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在行书作品中,章法处理上奇特之极。他既能使之顾盼含蓄,又能使之气脉贯通。其次,平中寓奇的结体在《韭花帖》中表现突出,令人叫绝。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不仅没有丝毫的牵强,反而给人以自然天成、奇趣盎然的感觉。通篇形态宛若一个闲雅奇士,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雅逸风流,从容自若。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无论是从书法本身,还是文字内容,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这种散淡的艺境。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局部)

此幅小行草书是杨凝式七十六岁时的作品,似随意点画,不假思索,用墨浓淡相间,时有枯笔飞白。书字的结势于攲侧险劲中求平正,且行间字距颇疏,在继承唐代书法的基础上,以险中求正的特点创立新风格,尽得天真烂漫之趣。此书是杨凝式行草书传世作品的代表作,对宋代书法影响较大。

杨凝式的另一件作品《神仙起居法》笔调流畅,字与字之间承启自然,或左欹、或右侧、或中正,上下之间互相支撑、互相牵制。通篇八行,一气呵成,连绵跌宕、恣肆驰骋,特别是作品中“渐”字最后一笔可谓是极尽舒张、极尽抒情,其气势豪迈不羁,其意致浩荡不尽。

杨凝式《夏热帖》 纸本手卷 纵23.8cm 横33cm

释文:凝式啓:夏熱體履佳宜,長□酥密水,即欲致法席,苦□□□乳之供,酥似不如也。(以下数字残损难识)病?(下二行残损)。《夏热帖》,行草,是杨凝式苦于夏天暑热而作的 一通手札,似取法于颜真卿的《刘中使帖》和柳公权的《蒙诏帖》,遒劲挺拔而又沉着痛快。与他的楷书、行书作品相比较,艺术风格迥殊,表现出了书家的丰富艺术变化,为杨凝式书法代表作品作之一。

杨凝式《夏热帖》(局部)

再看杨凝式的《夏热帖》,常侧锋落笔,斩钉截铁,线条形态劲健、刚硬,其后半部分结体纵逸迸飞,笔势恣肆狂放,且多破笔、渴笔,不激不厉的《韭花帖》风格在这儿被破坏殆尽,代之以粗头乱服,不衫不履的散僧形象,让人在剧烈的线条冲撞、纠缠、追逐中感到惊喜与震撼。今所见杨凝式所书数帖基本上是一帖一貌、一帖一趣、一帖一境,由此可见杨凝式天分之高、技法之完备。无怪山谷老人会如此赞叹不已:“余尝论二王以来书艺超轶绝尘,惟颜鲁公、杨少师,相望数百年,若亲见逸少。”

从《神仙起居法》的势不可遏,到《夏热帖》后半段的非理性表现,可以察见杨凝式书法性格的另一方面——狂纵。但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这种狂纵的品质尚不能与唐人相提并论——它是在闲雅与清奇本性下的佯狂。《神仙起居法》与《夏热帖》均为行草书而非纯草书,对这种行草书体夹杂的选择,可说明其本性并非为了真正追求狂逸的书风。《神仙起居法》在某种程度上接近怀素的《小草千字文》,而《夏热帖》则类颜真卿,这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作为书家的杨凝式,与作为生活中人的杨凝式,都是极其痛苦的——其书法必定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他的病态人格,如此才可让人对他的“佯狂”有所相信。我们说,怀素的矛盾心态致使其晚年书风走向平淡,而杨凝式一辈子都处在本性与非本性的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即使在《韭花帖》这样闲适的楷书中,也自然流露出一种“异态”。不过,或许也正因为这种似狂非狂的创作,才使其能从中唐以来的一批书法大家中脱颖而出,并形成一种属于杨凝式的艺术氛围。

|四| 杨凝式的意义

杨凝式是五代时期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书法家,其书法艺术在书法衰微的五代堪作中流砥柱,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杨凝式崇尚自然、心游天外的心境,使他的书法迥出尘表,不染时习,颇具魏晋风骨,并直接影响到宋代几大书家。

清人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云:“十年前见杨少师书,了不知其佳处何在。近习《步虚词》数十过,乃知后来苏、黄、米、董诸公,无不仿佛其气度者。”整个北宋书坛,如李建中、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不但都对杨凝式有很高的评价,而且还直言书学杨凝式。如李建中《题杨少师大字壁后》记道:“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黄山谷论东坡学书时说:“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山谷谈到自己学书时说:“少师此诗草,余二五年前尝得之,日临数纸,未尝不叹其妙。”山谷在论及王安石书法时称:“王荆公书字得古人法,出于杨虚白。”米元章也看出王安石书学渊源:“文公学杨凝式书,人鲜知之,余语其故,公大赏其见鉴。”

杨凝式直驱二王堂奥,觅得了二王传统书风的精神与意蕴,用笔奔放奇逸,无论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有如《韭花帖》,以其独特的结字、章法和布局,给人以简静、空灵之感,虽具真书形体,却表现出行书的笔势和意趣。

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纸本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右览前晋留书记左郎中家旧传卢浩然隐君嵩山十志。卢本名鸿。高士也。能八分书。善制山水树木。隐于嵩山。唐开元初征为谏议大夫。不受。此画可珍重也。丁未岁前七月十八日。老少传弘农人题。《卢鸿草堂十志图跋》,行书,为杨凝式为唐人绘画所题的一段跋,用笔、结体极类颜真卿的《争座位帖》、《祭侄稿》,笔力沉练,旷达有度。此为图跋,一般受制于图之框架,故杨之法书尽在法度规矩之内。清刘熙载《书概》云:“景度书机括本出于颜,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

又如意趣独特、风格突兀的《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比之前贤,远不似二王之飘逸和隽永,近不似唐贤之平正与开阔。其用笔方圆并重,用墨燥润相接;结字忽大忽小,忽正忽欹;布白似不经心却见功力,若有意安排却得其自然,可谓巧夺天工、出神入化。

在这里,杨凝式突破了“尚法”的束缚,动摇了唐法的基础,传译出“尚意”之音。宋代几大书家从杨凝式处问得消息,并通过他这个跳板,避开了唐“法”的困扰,再于二王等前贤那里各取所需,从而树立起宋代尚意书风的大旗,将书法推向了又一个历史高峰。

苏轼正是在随意落笔、任情挥洒间,才不期然而然地创作出《黄州寒食帖》这样精彩杰出、动人心魄的千古佳作。乱世出英雄。动荡混乱的五代给杨凝式提供了一个无拘无束的舞台,狂颠无常给了他艺术的全新动力和胆量。近人李瑞清临《韭花帖》的题跋中有这样的话:“杨景度为由唐入宋一大枢纽。此书用笔敛锋入纸,兰亭法也。”他认为杨凝式是唐宋书法史上的枢纽,是唐书“尚法”与宋书“尚意”的转折点,此评可谓一语中的!杨凝式无疑是一位大智慧者,在他的启迪下预示着新的艺术天地的到来。

苏轼《黄州寒食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杨凝式在书法空间上的探索,即《韭花帖》的萧疏散落、《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的茂密参差及《夏热帖》前半段的笔法形态上的对比与错落,冲破了刻碑与经书千篇一律的习惯格式,为后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样式。

宋人苏、黄、米对杨凝式的高度评价表明了他们创作上对杨凝式书风的学习与吸收。如黄山谷诗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又如苏轼所称:“自颜柳氏后,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绪。”还有米元章所说:“唐末书画甚卑。惟杨景度行书与颜鲁公壁坼屋漏同意。”还说:“杨凝式……书天真烂漫,纵逸类颜鲁公《争坐位帖》”等等。黄庭坚还提到:“(苏东坡)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并说:“少师此诗草,余二十五年前得之。日临数纸,未尝不叹其妙。”米芾也说“王安石少尝学之(杨凝式),人不知也。元丰六年,余始识荆公于钟山。语及此,公大赏叹曰,无人知之。其后与余书简,皆此等字。”

我们从苏东坡的行楷、黄庭坚的行书与草书确可见出《韭花帖》及《夏热帖》的痕迹,尤其是杨书参差错落的章法安排,应该对山谷行草书的空间表现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黄庭坚 跋《黄州寒食帖》

杨凝式是五代之书仙,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杨凝式仕任五代,是五代之季最为杰出的书法家,是我们研究五代书法史、风格史的最好例证。其二,杨凝式书法很好地继承了晋唐意韵,上承晋唐下开宋代尚意之风,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其三,杨凝式书法具有多元化的审美内涵和风格特征。他亦儒亦释亦道,具有三重文化品格,这可在他的传世墨迹《韭花帖》、《夏热帖》、《神仙起居法》中真切地感受到。

杨凝式颇有晋贤风骨,喜欢自然快适的生活,崇尚道家的自然淡泊和远游天外的心境,这自然也对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书法不染时习,风度高迈,绝少尘俗之气。清人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中曰:“学杨少师书,如读周、秦诸子,乍看若散漫无纪,细玩却自有条理可寻。于诗则陶靖节也。”

由此看来,杨凝式的一生中实现了三重文化品格的转换,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安排,这三重文化品格都在他传世的三件墨宝中有真切的表现。一个书家,能凭此三件作品而流芳百世足矣。由于人生阅历、社会和时代背景的不同,多数书家只具备三种品格之一或二,而杨氏则独得三门,儒、释、道三门都被他极力推崇,并以或闲静或狂纵的笔墨形式流露出来,堪称是书法史上的一个奇迹。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