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书法与生活
□ 龙建新
工作之余,闲暇之时,我喜欢练练书法。转眼之间,几十年过去了,我的生活因此深深地打上书法的烙印。
常有朋友对我褒奖道:“你的书法坚持得真好。”其实不然,这全拜热爱所赐。正如孔夫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书法之后,我变得匆忙而开心,每天总会抽出时间练字。从春走到秋,从冬走到夏,四季更替轮换,岁月如梭,青丝染白霜,但我一如既往,心无旁骛,学习书法已然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书法也不时深入到我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水乳交融。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中国清代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书法创作的内容也要“当随时代”。
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被誉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有记录平常生活中真切感人的点滴,也有家国情怀的所思所想。展开这些书法经典,就如同拆开一件件珍贵的礼物,因为它们都来自最质朴最真诚的心灵之声,也是那个时代脉搏跳动的铿锵之音。
当代著名书法家陈振濂先生在浙江美术馆举行大型个展,主题是 “社会责任”,有“民生叙事”和“壬辰记史”两大版块,用书法反映百姓和时代生活,走进更多普通人的生活。
以古代先贤与当代名家为榜样,我也常写些内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与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字,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不拘工具与材料,随情随性,自然天成。比如,为宣传反腐倡廉,我给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北京宣传》杂志投寄了一幅“公则生明,廉则生威”作品,被发表在封三。参加天元区一个书法展览,内容就是写我对河西二十来年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的感受,获得了二等奖。在最近的一个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书法作品展中,我以“站起来、富起来、中国梦”为主题写了三小段文字,祝福祖国繁荣富强。乡兄段谭云在负责撰写市委主要领导同志重要讲话与文稿的时期,我送了他“无水不文章”的书作,他职务几度升迁,办公室换了又换,但拙作一直随行。
古代,书法学习好像只有“口传心授”一条道,即使书圣王羲之也不例外,他就是从卫夫人的“手把手”中,学到了“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撇如陆断犀象”。
谁能想到,今天的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阅你所需要的任何一本书法字帖,而且作品中行笔的起、行、收的痕迹清晰到头发丝那样精微;互联网不仅可以让你欣赏到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当代书法名家的佳作,还可以通过视频,足不出户,实现眼见为实般的“手把手”式教学。好神奇的网络啊!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有幸能够得到湘中书法名家鄢福初、刘广文、苏美华等老师的指导,到鄢老师家“手把手”一趟来回一整天,然后再把鄢老师的示范作品和批改的作业带回家,自己慢慢领悟体会。到刘老师家好些,我们是同一个单位,有方便又免费的矿班车,所以去求教得也勤一些。
如今,不但线上精彩纷呈,线下书法活动也同样丰富多彩。我连续三年参加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公益书法培训班,每次学员有几百人,上课的书法名家十多位,期间,我有幸担任过班长、班主任,学了知识,交了朋友,书学路上多了许多良师益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回到株洲之后也依葫芦画瓢,以株洲市青书协和图书馆的名义连续办了两届公益书法培训班,反响强烈。
在几十年的书法修炼过程里,我一天天探索着对的,找出错的,在一笔一画、一字一行、一节一篇中不断坚持对的纠改错的,在反反复复中摸索着前进。每每遇到怎么写都不如意的时候,没有感觉的时候,就会像犯了抓狂病一般躁动不已,迷茫彷徨。可是,当一个疑难得到顺利解答时,又会狂喜。当然,更多的时候是,每当好不容易解决了一个旧问题时,又出现一个新问题、豁然开朗的短暂片刻喜悦之后,接下来的又是迷茫彷徨。
这种书法练习的过程中的反应与俗话说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何其吻合!原来,我们生命里面不如意的事占了绝大部分,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想一二成那些收获和快乐的事,这样就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一二与八九常常交替出现,不仅是书法的常态,也是生活的常态。每每此刻,书法与生活瞬间相通相融,快乐又回来了。
来源:株洲晚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