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的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我们从小都学习李白的诗歌、听李白的故事,但是不为人知的是他的书法也非常好,只是因为他的诗歌太好了,把书法的名声掩盖了。

我们现在唯一能够见到的李白的书法真迹就是他的《上阳台帖》了(如下图), 这幅书法作品是作者李白和杜甫、高适,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三月,一起登游王屋山,于这一年的三月十八日在阳台宫写的。

李白《上阳台帖》全卷

据《石渠宝笈》记载:唐李太白《上阳台帖》.帖高:八寸八分,横一尺一寸九分。全篇一共五行二十五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阳台帖》是李白写的一首四言诗歌,开篇引首的部分是清代乾隆皇帝弘历题写的“青莲逸翰”四个字,后面还有宋徽宗赵佶的提拔,以及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的收藏印。整幅作品除了“水长”和“万象”4个字脱落,斑驳不清以外。整体保存完好。

乾隆皇帝在《上阳台帖》上的题字

宋朝的时候内府收藏的李白的真迹还有很多,包括草书《岁时文》、《醉中帖》、《饮酒诗》和行书《乘兴帖》、《太华峰》等。

由于当时李白写的书法作品和他的诗歌一样都乘兴送人了,唐宋时期的民间应该也流传有很多李白的书法作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战争、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原因,李白的书法作品在流传中都失传了,唯有他的诗歌被一代一代人口传笔录传颂下来。

宋徽宗的提拔​

我们现在也只能从李白的《上阳台帖》这一幅仅有20几个字的书法作品里感受诗仙的笔墨情怀了。李白的草书据记载是学习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他的行书给人以颜体的感觉,很多人看来可能并不漂亮,但是他的用笔厚重,而有灵活多变,结构大开大合,字体也是忽大忽小,自如豪迈,可以说是字如其人。

李白《上阳台帖》

释文: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这种豪放的气势和自如的书写,主要来自于李白对于大小和粗细变化的处理。

从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最大的一个字是第2行最后一个字“老”,最小的一个字是第4行最后一个字“书”,这个“老”字可以说是“书”字大小的5倍还多,这种强烈的大小的对比,诗人里恐怕也只有李白敢这样写吧。

除此之外,“清、台、万”3三个字写的也很大,大和小的穿插处理的也非常的合理,比如“清”字后面的“壮可穷”三个字做了一个连带。

李白的《上阳台帖》局部

同时,字也写的变小变细,三个字只占了两个字的空间,打破了单字排列造成的平衡,也调整了书写的节奏,不至于出现两和两边的字并排造成的排列感和拥挤,也为整体的章法舒缓了空间。

在整体重笔画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排的轻笔画的连带,对于整体章法都有调整的作用,轻中有细才有节奏感,才不至于太满。

这一点我们在平时进行行书创作的时候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李白的《上阳台帖》局部

另外,在整体都是行草书的情况下,李白使用了几个行楷书,这种使用毫无违和感,不仅使整体看起来更加的稳重,还增强了行书的表现力。

做为李白的唯一书法真迹,《上阳台帖》弥足珍贵,可谓是国宝级的书法作品,在整篇短短的25个字中,李白充分发挥了他的笔墨才情,整幅作品雄浑豪迈、顾盼生姿、灵动自如,和他的诗歌一样,让我们领略到了才子李白的人生情怀,是字如其人的典范。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