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祖籍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 ,唐代著名宦官,冼夫人第六代孙。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
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唐玄宗统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
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宝应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驾崩,吐血而死。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
《高力士墓志铭》
上个世纪以来出土墓志碑版之多,历代罕与其匹。当代书法史研究所取得的进步,与这些新材料的出现息息相关。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书法史成为一部名家名作史,而使名家名作诞生的背景越来越清晰起来。此其大端。出土材料除了起到稽沉作用外,还修正了对前人书评的过度诠释。历史是没有天然的公正的,只有在对新史料的不断挖掘和深入研究中,或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历史的较为真切的面目。
张少悌行书自圣教追晋法,但更具简淡冲和的韵致。立《高力士墓志铭》碑时已是中晚唐,国力已经大不如盛唐,唐墓葬也以安史之乱分为前后有别的两大分界线,高力士墓葬的规格等级也反映了这一点。毕竟是奉敕而作,是碑镌刻精良,颇能传达用笔的精微之处,笔画的起止搭截十分清楚。
张少悌以行楷书此铭,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平和雍容,温文尔雅,用笔洗练纯净,没有李邕行书结字的欹侧和头重脚轻,及其浮华之气,但同时也缺少了险势所带来的紧张和惊心动魄。
,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的太监墓志,书法亦峻拔高妙!
唐代张少悌行楷《高力士墓志铭》,值得欣赏,感谢分享
唐代张少悌《高力士墓志铭》
《高力士墓志》墓志为青石质长一百一十三厘米、宽七十九厘米、厚十
六厘米正面刻有铭文近二千字。志文为潘炎所撰文采华丽详述高力士一
生碑刻为唐代书法家张少悌所写字体楷行并茂。专家称高力士墓志的出
土可补史料之阙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张少悌是盛唐书碑名手但因为书迹流传较少后世对他印象模糊。1999
年《高力士墓志铭》的出土以及《高力士神道碑》的修复给我们对张少悌书
法以新的认识。张少悌循《圣教序》上承晋法其行楷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同
时对我们认识盛唐大家如颜真卿等人所创造的书法高峰提供了更多的背景。
上个世纪以来出土墓志碑版之多历代罕与其匹。当代书法史研究所取得
的进步与这些新材料的出现息息相关。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书法史成为一
部名家名作史而使名家名作诞生的背景越来越清晰起来。此其大端。出土材
料除了起到稽沉作用外还修正了对前人书评的过度诠释。历史是没有天然的
公正的只有在对新史料的不断挖掘和深入研究中或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历
史的较为真切的面目。
《高力士墓志铭》的出土以及《高力士神道碑》的修复对于认识张少悌的
书法正是具有这样的意义。 高力士墓是唐十八陵中最东端的玄宗泰陵的唯一的陪葬墓2。自唐太宗始
有帝陵陪葬墓制度来宗室、重要将相和功臣们无不以陪葬帝陵为荣。而高力
士是玄宗选择的唯一陪葬人。高力士一生对玄宗忠心耿耿生前死后其地位在
宦官中都达到了极至。代宗对高力士的追念不仅从高力士的墓葬还可以从
十四年后(大历十二年777)追立的同为潘炎撰张少悌书并由李阳冰篆额
的《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内侍监赠扬州大都督葬泰陵高公神道碑并序》
可知。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有云”右内侍监高力士碑石已中断失
其下截每行止存二十余字。”盖指此碑。据陶中云白心莹《陕西蒲城县发现
高力士残碑》(《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2期)该碑上截1963年始归蒲城县
文管所保管下截于1971年秋又被发现1980年运回修复。全碑连额高约
4.05米宽1.42米30行行55字共约1650字。行书剥落百余字。此
碑堪称张少悌的代表之作。现藏蒲城县博物馆。
碑文分三段。第一段写高力士的身世”公本姓冯讳元一。则天圣后赐姓高
改名力士广菅潘州人也。其先祖冯盎五岭之望族。皇唐初督都广韶等一十
八州封耿国公。公童龄入侍玉阶则天圣后知必成器赐以佳名教以美艺。
“说明高力士出身于名门望族幼年入官受到武则天的赏识与唐史记述系岭
南讨击使李千里所进后被太监高延福收为养子一说不相符合有待史学家
进一步考证。
第二段记叙高力士的经历”武后故韦氏窥大宝已成祸梯公实勇进
提剑而起。扶皇运之中兴佐大人之利见。自是之后恩遇持崇公卿宰臣
因以决事。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故近无闲言
远无横议。”说明武则天死后高力士协助唐玄宗平定韦后之乱取得了玄宗的
信任重用。
最后一段叙述高力士晚年”及后出流巫州然忠臣之心常在官室。后闻
二帝升遐绝浆七日衔哀而死终于朗州龙兴寺年七十有九士民闻之
皆为流涕主上恩深赐扬州大督都遗诏陪葬泰陵没而不朽。”说明高力士
的”忠臣之心”。玄宗对他也是恩礼相加。这块碑文的重新发现将有助于客观
公正地重新评价高力士其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