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是中国艺术史上古老而奇特的一页华彩,它早已脱离了文字记载功能,而成为极具美学的一门艺术。数千年来,无数知名与不知名的书法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本人是学历史的,但对书法却有着浓厚的兴趣,以至于毕业论文就是有关书法的。把书法方面的一些心得与书法爱好者切磋,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一,书法由实用到艺术的发展轨迹 :

正式的文字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到唐代的楷书,历经了先秦时期的大篆、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汉代的隶书、魏晋时期初具楷书模样的小楷。而唐代正式的楷书则作为一种正规书写的书法法度一直流传至今,其高度到今天仍然无法逾越。

书法界中“唐人重法,宋人尚意”的说法,便是由此而来。楷书又名法书,意思是其笔法结构已成为正规书写的一种法度。虽然唐代也有极为出彩的行、草作品,如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就是唐代颜真卿的作品。但行、草真正受到广泛应用,最具艺术意境的成熟期则是宋朝。

从这些轨迹不难看出,文字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简化的过程,其目的自然是为了便于书写以及效率。章草便是建立在隶书基础上的一种速记形式。

东汉末年,书法已经开始脱离实用,而成为创作和审美的对象。从东汉到魏晋在这一时期,除隶书和章草外,小楷、行书、今草等形式的文字,已经初步形成。如钟繇的小楷、吴皇象的急就章、张芝的草书、陆机的平复贴等。

而书法脱离实用而成为独立的艺术,最突出地表现在草书上。这种从实用速记上升到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受到一些追求艺术之美的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追捧,但这些宣泄情绪及狂放、优美的线条艺术已经上升到一种阳春白雪境界,而往往把大众欣赏的目光仅局限于线条之美。

而行书作为正书与草书之间的文字形式,在具备文字的表达功能的基础上,又赋予了灵动飘逸之美。中国的文字从此开始丰富多彩,意境高远,成为一种语言的视觉艺术。

二,唐太宗的“王羲之情结” :

东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徙带来进步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上层贵族社会倾轧频繁,门阀士族为避免政治迫害,多谈玄论道,纵情山水,潜心艺术。

在此期间,文学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反映在书法方面,大批士族显贵都“殚精以赴,疲神靡辞”地投入书法艺术,以此为荣,争雄斗胜。收藏、品评书法作品成为社会风气,故书家辈出,群星灿烂。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泰斗级人物,官至右军将军,又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东晋士族之首的望族。七岁善书,遍临诸家,兼通各法,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妍美流变新体,备受当时及后世推崇,被历朝历代书家尊称为“书圣”。

尤其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把他的书法抬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并亲自为《晋书》编撰《王羲之传论》。对王羲之作品的狂热挚爱程度,遍观历史,绝无仅有。

他一方面出重金、遣专人在全国范围内寻访二王的字帖,所得甚多。另一方面,每得王帖,即命精于鉴赏的大臣,细加裁定,整理编目,并精工拓摹,赏赐群臣。

同时,令诸皇子临摹王羲之书迹,设弘文馆,由虞世南、欧阳询执教,诏令五品以上京官,不论文武,均可至其学习书法。并在国子监设立书学科目,把书法作为选举官吏的主要条件之一。

这些都为唐代书法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代的书法艺术在楷、草、行、篆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以楷书取代隶书、在实用和艺术领域的成就达到了历史顶峰。

唐太宗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任贤君,不惜使用欺诈手段,半骗半抢地从辩才和尚手中,得到王羲之不朽名帖、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这个故事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萧御史智赚兰亭序”。其对王羲之字帖的酷爱程度,可窥见一斑。

三,天下第一行书 :

王羲之于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同当时名士谢安等41人会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在水边举行的除去所谓不祥的祭祀)。

酒至半酣之时,王羲之用绢纸、鼠须笔作兰亭序,一笔合成。计28行,324字,世称兰亭帖。美文神字,相得益彰。酒醒之后,自己也为之惊赞,再写便不得其神韵,遂爱不释手,传为家宝。

王羲之死后,兰亭序由其子孙收藏,后传至其七世孙僧智永,智永圆寂后,又传与弟子辨才和尚。

唐太宗闻迅后,几次向辩才征求不得,遂派御史萧翼隐名易服,与辩才结为知己,在书法研究上,相谈甚欢。假以时日,萧翼逐渐使辩才放松了警惕,智诱辩才拿出《兰亭序》真迹后,萧翼遂亮出身份,辩才无可奈何,只得献出。

这个故事的真假无可稽考,但就唐代著名政治家、古今驰名的大画家阎立本专门依此题材创作的《萧翼智赚兰亭图》的画作看来,这个故事有其一定的真实性。

《兰亭序》到手,唐太宗大喜过望。举朝设宴庆祝,如获至宝。即命内廷供奉汤澈、冯承素、诸葛贞、赵模等人各临数本,颁送给皇太子、各亲王及亲近的大臣。

唐太宗自己每日临帖不辍,其行书圆润遒劲,颇得王羲之笔法精髓。在我的家乡山西太原的晋祠,有两块国宝。就是唐太宗亲笔所书的《晋祠之銘并序》的石碑,此碑在中国书法历史上,首开行书上碑的先例。

唐代原碑已斑驳不堪,损伤严重。另一块是乾隆年间的复刻版,依然字迹清晰,通篇不损。是中国书法遗产中的两块瑰宝。另外,唐太宗行书传世之作,还有《温泉銘》的碑帖。

《兰亭序》现传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帖本为冯承素的双钩摹本,世称“神龙本”。具传最接近王羲之真本之神韵。

唐朝的大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和欧阳询,也都有临本。可是他们自成一派,不拘泥点画。后世称虞世南临本叫“天历本”;褚遂良临的叫“唐绢本”;欧阳询临的叫”定武本“,其中虞世南有帖本传世,褚、欧阳本都刻成石碑,存留在皇宫内苑里,因此民间的拓本很少。

而王羲之的真本《兰亭序》,据说已经陪葬唐太宗的昭陵之中。究竟是否真实,以及《兰亭序》的真实模样,已经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四,唐代的楷书和行书 :

既然唐太宗酷爱《兰亭序》,那为什么唐代书法高峰不是行书而是楷书呢?我认为是书法发展轨迹所造成 :

大家都知道,行书的基础是正书。在唐代以前,正规文字是隶书,还没有正式的楷书以形成法度。

隶书基础上的速记形式有章草,也有行书。《石门颂》就是此种形式的代表。其风格奇纵恣肆,一扫隶书的质朴浑穆,但笔法上依然是隶书的元素。

东汉时期,小楷以初具雏形。那是因为隶书不容易写小。欲写小字,隶书的笔法很难施展。小楷的诞生也就容易理解。但跟正式法度森严的楷书相去甚远。

《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不光是笔法精湛,遒奇秀美,而是名帖之中,首开行书先河。其通篇文字,没有任何隶书笔法。在当时,这相当于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体。连王羲之自己也对酒后书写的《兰亭序》,也是大加奇赞,爱不释手。

但楷书正式的诞生,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由唐至今,成为一种正书的法度,而不可有丝毫偏离。在中国书法历史上石破天惊,影响深远。

而行书在唐初只是只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少部分人的小范围之中作为鉴赏之用。到了唐代后期,行书才逐渐推广流行。

因此在唐代,楷书诞生的实际意义远比行书巨大,而做为唐代书法的标志也就顺理成章,由此,楷书成为唐代书法、乃至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一座高峰。

楷书其正大宽博、刚直方正、豪迈雄强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写照。到了宋朝,才是行书真正普及流行并发扬光大的一个时期。

,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