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凝式(公元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哀帝相杨涉之子。天栋二年(公元905年)登进土第。官秘书郎,后历任梁、唐、晋、汉、周五朝,官至太子太保,为时势所迫,曾佯狂自晦,人称“杨风子”;又因后汉时,任过太子少师,故亦称“杨少师”。
杨凝式性颖悟聪慧,虽佯狂-一生,却衷情书法、山水、佛道,好游寺院道观,兴起之时,常在墙壁上题字,当时洛阳寺观随处可见。宋人看到留下题壁,评价其高。苏轼认为:“白颜柳之后,笔法衰绝,加上唐末丧乱,人物调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只杨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绪,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泪没者。”他善文词,尤以书法知名,所书落款,或题“癸已人”、“希维居士”或“关西老农”等。其书法以楷、行、草见长,出自晋唐,初法欧阳询,继学颜真卿,刻意求变,面目一新。在书法衰微的五代,承唐启宋,实为唐宋书法的关纽。其书法由唐溯晋,得前贤之妙,将法与意有机地结合,开宋人书法“尚韵”之先河,对后世书坛有很大影响。
杨凝式传世的作品不多,有《韭花帖》《夏热帖》《神仙起居法》和《卢鸿堂十志图题跋》等,其中以行草居多,对他的作品历来评价甚高,常被尊为上品。杨凝式的书法成就在于出人晋唐,却独具特色。学颜真卿行书的纵横错落、淋漓痛快之优点,却出之以疏空清灵;法晋人行书的萧散流美、自然多变,却出之以欹侧圆劲。“破方为圆”,天真烂漫。学书善变,是杨凝式的突出特点。如康有为评其草书日:“杨少师变右军之面目,而神理自得,盖以分作草,故能奇宕也。”“神理自得”正是其高明之处,所以《宣和书谱》评其:“凝式善作字,尤工颠草,笔势绿强,与颜真卿行书相上下,自是翰墨中豪杰。”因此,书坛曾以“颜杨”并称。至杨凝式,唐代平正端严的书风已告结束,继之而来的是欹侧与纵肆,至宋代四大家出而进人高潮。苏轼得其雄健沉着,米芾得其淋漓跌宕,黄庭坚得其清劲高古,蔡襄得其风雅华腴,而汇成宋代书法的主流。
杨凝式的书法以《韭花帖》为代表。此信机为麻纸本,行书。书风简静精致、古雅凝重,通篇点画生动、险中有夷、似欹反正、自然飘逸,既得颜氏行书之妙,又得羲之“兰亭”之神。笔法结字出于颜,却又“加以纵逸”,妙于天成、自然古雅、落笔不凡。《神仙起居法》为草书,传世有两本,真迹藏于故宫博物院,摹本收藏于日本书道博物馆。此帖用笔虚实相生、起止分明,线条起伏跌宕而又不失典雅。《夏热帖》虽残缺而又不失典雅。《夏热帖》虽残缺不全,却能感觉到笔力刚劲、矫健,笔势比《神仙起居法》更为自然流畅,结字虚实对比强烈,线条沉着痛快,真可谓“字字史无前例,笔笔却有法度”。
唐代书法盛极一时,名家辈出,诸体皆备,法度森严,影响深远。至唐末五代,书法由盛而衰,善书者寥若晨星,书坛甚显寂寞,独杨凝式承前启后,异军突起,独领风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