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方法。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
寒食帖
苏轼书法擅长行、楷,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书法位列“宋四家”之首;他擅长画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提出“士人画”的概念,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结字扁平,横轻竖重,明显受到颜体影响,字与字,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有人说,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苏轼书法重在写“意”。
代表作:《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一夜帖▲
一夜帖
行书,又名《致季常尺牍》,横30.3cm,纵48.6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苏轼谪居黄州时,写给朋友陈季常的信札。陈季常是苏轼老长官陈希亮之子。信札中,苏轼托陈季常向王君转达:王君所索取的黄居寀画龙已暂借给曹光州,一旦曹光州还画,他便马上还给王君。此作质朴敦厚,用笔凝重,笔画丰腴多肉,且结字偏斜,前半段的情感平和,逐渐趋于起伏,所以全作字形大小、笔画粗细、字体形态等也随之改变,具有变化的趣味。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谪居黄州期间,正是他艺术创作的顶峰时期,这幅作品即是他在这时所作的行书精品之一,遒劲茂丽,肥不露肉,神采动人。
释文: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拓。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白。季常。廿三日。
荔枝丹碑(局部)
荔枝丹碑(局部)
纸本墨拓,楷书,帖芯纵26.5cm,横14cm,正书,十行,行十六字,无书写年月。拓片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原石(重刻)现存广西马平罗池庙。《荔枝丹碑》全称《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也称《柳州罗池庙碑》或《罗池铭辞》,刻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罗池庙是为纪念柳宗元的善政,由其部下所建,长庆三年(823),曾立由韩愈撰文,沈传师书丹的《罗池庙碑》,其碑久佚,仅存宋拓孤本传世,现已流传日本。苏轼书写了韩文篇末的《荔枝丹碑》,后精工摹刻于石上,用笔虽是三分笔,但温厚中出险辣,得气得势。
释文:荔子丹兮蕉黄,杂肴兮进侯之堂,侯之舩兮两旗,渡中流兮风泊之。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侯乘白驹兮入庙,慰我民兮不口频。
,转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