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号莆阳居士。据清乾隆《仙游县志》载,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蔡襄出生于福建仙游慈孝里赤湖。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以第十名登进士,名动京师开封,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56岁,追谥忠惠。蔡襄去世后,欧阳修为同榜好友亲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
蔡襄雕像
蔡襄“年十八以农家子举进士”,开始了长达37年的仕宦生涯。在基层历练近十年后,蔡襄28岁时升调入京,其后二十多年间经历了“三上三下”的仕途沉浮和磨难。在三上开封做京官期间,蔡襄历任谏官、知制诰、三司使等要职,恪尽职守,忠言直谏,支持改革。官阶为三品的三司使,“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是蔡襄一生最高的官职。在三下地方做知府期间,蔡襄以民为本,足迹所及,硕果累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东坡对蔡襄的政绩,给予了极高评价:“其丰功殊绩,施于后代者,历久犹未忘也,岂不伟哉!”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学识渊博、气度非凡,一生恪尽职守、忠国惠民、忠孝两全,为北宋一代名臣,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楷模。
蔡襄画像
一座桥,两本书,三品官,四大家。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述蔡襄的历史功绩,这个“一二三四”大约是最传神最精炼的概括。
他主持建造的洛阳桥(万安桥),是我国最早的跨海大石桥;
他撰写的《茶录》与《荔枝谱》,是世界级的农学著作;
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他的书法备尽众体、独步当世,是“宋四家”之一。
一座桥:洛阳桥,见证的是跨度。
公元1055-1060年间,蔡襄两度莅任泉州,主持洛阳桥兴建事宜。
洛阳桥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跨越近千年历史的洛阳桥,现在依然伫立在洛阳江上,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安桥石碑
两本书:传世著,谱写的是厚度。
《茶录》和《荔枝谱》是蔡襄为了研究和介绍福建茶叶与荔枝而悉心写成的两部著作。
《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茶叶专著,而《荔枝谱》则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果树专著,现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欧美国家。
同时,这两部科学著作又是难得的书法艺术精品,《茶录》劲实端严,《荔枝谱》严正方重,各得精髓。
三品官:蔡襄颂,流传的是气度。
蔡襄是福建莆田历史名人最为杰出的代表。
作为北宋的一代名臣,蔡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积极支持推进“庆历新政”,直言进谏以澄清吏治,弹劾误国害民的大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广施仁政而惠及万民,奏减丁米而减轻民赋,广修水利工程而治理民生。
虽然为官未至位高权重,但蔡襄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中国传统文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气度,真可谓是“忠国惠民”的一生。
四大家:宋四家,成就的是高度。
苏黄米蔡,蔡襄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蔡襄书法有晋唐风骨,楷、行、草、隶四体都达到了妙胜之境,并创造了独具一格的“飞白散草”,他的楷书端庄沉着,行书清丽蕴藉,草书精劲飘逸,隶书工整精巧。其书法作品主要有:《万安桥记》、《集古录序》、《茶录》、《荔枝谱》、《陶生帖》等。
在书法上,蔡襄不拘一格,遍学名家,备尽众体,终成一代师表。苏东坡多次称赞蔡襄书法“为本朝第一”,黄庭坚说蔡襄是“翰墨之豪杰”,欧阳修对蔡襄的书法推崇之至,称其“独步当世”。蔡襄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蔡襄书法作品《远蒙贴》
,写的很好,把蔡襄的生平用一句话总结出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