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画千卷,不如读透一帧 今儿为大家解析:宋徽宗《腊梅山禽图》

宋 赵佶 腊梅山禽图 绢本设色 82.8×52.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鉴赏

北宋徽宗皇帝赵佶的《腊梅山禽图》,是一幅院体工笔花鸟画,有着文人画的意趣。

  画面构图十分简约,两丛开花的萱草,一株劲秀挺拔的腊梅;几朵绽放的梅花,枝头上还蜷缩着两只依偎在一起的白头翁。

  画家笔墨细致。萱草、梅树、花朵的轮廓,都用工细线条勾勒,树杆的质感用干墨渲染皴擦,花朵则施以明艳的黄色,是典型的院体工笔。但是疏朗的梅枝,分明有着文人画的韵味。

  两只挤在一起的白头翁最为传神,鸟头都朝向左前方,呼应着左边的留白。身体成交叉向,两只鸟眼圆溜溜,显得机警而敏感,似乎一有风吹草动,随时就要腾空而去。

宋 赵佶 腊梅山禽图 局部

  蜷缩的山鸟,疏朗的梅枝,提示着冬末初春的乍暖还寒,而明艳的腊梅花和山鸟的机灵劲儿,则传递出万物正在苏醒的气氛。画面很简约,诗味却很浓,这是文人画的格调。

  画家意犹未尽,用他那独创的瘦金体,在画面左边写下一首诗情与画意基本吻合的五绝:“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画面右下角,有画家的瘦金体署款“宣和殿御制并书”,署款下面还有画家的画押,一般认为是“天下一人”四字的缩写,可惜在装裱时被遮住了。

  北宋的绘画,一般画面上绝少有画家的署款和题诗。而此画不但有题诗,还有画家的题款和画押。这种诗、书、画、款、押齐全的形式,应该是宋徽宗这位风流皇帝的首创。

  从这幅作品看,所绘珍禽极其细致工整,可见赵佶对所画对象仔细观察并严谨的描绘。邓椿的《画继》中记载着两件轶事,其一是龙德宫落成时,赵佶命待诏画宫中屏壁,画得都很精美,赵佶看后却没有称赞,独注意柱廊拱眼中所画的《斜枝月季花》,问是谁画的,原来是一位青年画家的作品。赵佶非常高兴,赐予绯服。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便问赵佶,他说很少有人能画月季花的,因为四时朝暮变化不同,花蕊、叶也都不同,而现在所画的是春时中午开放的花,它的特点没有丝毫差错,所以大大赏赐他。还有一件趣事,宣和殿前种植的荔枝树结果实了,赵佶非常高兴,碰巧有一只孔雀站在下面,于是他召集画院的各位画家把它画下来。各位用尽他们的脑子,把它画的华彩灿烂。但是孔雀上藤墩时举起了右脚,赵佶说这是不对的,因为孔雀升高必先抬起左脚,大家都非常佩服。由于赵佶的这种严格要求,从而创作出了无数的优美精致的作品。

宋 赵佶 腊梅山禽图 局部

此图写一株腊梅枝干略弯而劲挺直往上伸,极富弹性,互相交错而有变化。枝头几点黄梅开放,似乎有阵阵清香袭来。腊梅枝头上的一对山雀相互依偎均向着左侧画面,将观者视线引向画外。刻画工整细致,富有生活情趣。腊梅枝干以劲细墨笔钩勒,再用水墨渲染;山雀、萱草均用水墨画出。笔墨的细粗、干湿配合协调和谐。左下有画家以瘦金书的题诗一首:“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由于画作中无法表现出“鸟语”的声音,亦无法描绘“鸟语”的内容,因此用“矜逸态”的诗句,将白头翁自鸣得意的神态描绘出来,使观画者彷佛听到了它吱吱喳喳的鸣叫声。而下一句的“弄”字,则在腊梅花绽,粉蕊呈露的姿态之外,带出了“花香”。

宋 赵佶 腊梅山禽图 局部

下半首诗由“白头翁”联想到古语“白头同所归”,意指朋友间情谊坚贞,白头不渝;而“丹青”是古代绘画中常用的颜色,其话色不易泯减,故以此二句喻友谊坚贞,指著白头翁,表白千年不变的心意。

宋徽宗在绘制这幅作品内心充满了希望、理想、爱情与富贵,一种美丽幻想的宁静安闲绘画王国,不经意地浮现在笔意之中。他借腊梅、白头鸟(长春鸟)、山花、蜜蜂等动植物来描写情感和生命的关系。用寒冬季节的植物来诉说生命的坚定,把人们日常生活里,眼中最常见最熟悉的鸟类呈现在画里,借禽鸟之情来表明人间友情和爱情的坚贞。

赵佶的传世书迹,独立成幅的不多,仅存十几件,而绝大多数为画上的题跋或标题。《腊梅山禽图》的题咏即为其题画书迹中之精品。全诗共二十字,字字精彩,无一懈笔。用笔圆转自如,略无滞碍;结体疏密有致,开合得度。精工典雅,雍容婉约,显示出十足的皇家富贵之气。或以为“瘦金书”细劲温润的用笔与赵佶擅长工笔花鸟有关,似乎不无道理。工笔画钩线劲挺而有弹性,在线质上确与“瘦金书”比较接近。赵佶在长期的工笔花鸟创作中,其钩线的笔法以及对工笔画的审美趣味很可能会对“瘦金书”的用笔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瘦金书”的笔法得以提升之后反过来又能加强其工笔画的线质。两者互为影响,相得益彰。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