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戏称苏轼的书法为:石压蛤蟆,一个蛤蟆被石头压住了。
苏轼本比黄庭坚年长几岁,由于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推敲书法画艺,两人渐渐成了亦师亦友,无话不谈的忘年交。黄庭坚虽然也以诗词见长,但是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要略胜一筹。他学习书法最初学习周越,又取法颜真卿、怀素、焦山等人,最终自成体系。他的字虽凝劲有力,但是每一个字为了突出其中的一些笔画,往往写得特别夸张,以致结构变化性极强,整体呈现出中间细腰的效果。所以苏轼调侃黄庭坚的字为“几如树梢挂蛇”。对于苏字所呈现的头向上斜,脚向下伸的结构特点,黄庭坚则概括为“石压蛤蟆”。可以说,两人是在调侃的同时,也精准地指出了对方书法的不足之处。纵观苏轼的书法,确有鼎石施力的效果。因而,后人延用了黄庭坚的这句调侃之词,将苏轼的书法概括为“石压蛤蟆”。
苏轼书法作为“宋四大家”之首, 其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笔墨寄情、意境营造和风格评价方面颇多新意,体现出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1、寓意深刻的笔墨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生活上穷愁潦倒。《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凄凉惆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错综变化的线条,寓意深刻的笔墨,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表情。而书法作品的重笔和诗歌作品的重笔恰巧是一种暗合。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和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无不是书家感情与书法艺术相融的产物。
2、含蕴丰富的意境
线条是书法艺术主要的形式手段,文辞是书法作品的题材内容,线条与文辞的完美结合才会构成美妙的意境。《黄州寒食诗帖》中,线条时间节奏、空间节奏的丰富变化使作品传达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激情,而是这种激情生发、推移的过程,作品中生发、推移的过程与人们的生活体验相契合,因而特别自然、真实,从而不知不觉把人们引向意境深处。这种层次丰富的意境反映在形式上有两个特点。
其一,不可预计,变幻莫测。有不少书法作品,线条的排列和分割很有规律,速度、结构缺少变化,因而缺少层次和韵律的变化。《黄州寒食诗帖》则在用笔的速度、长短、线条的疏密、欹侧方面全无程式可言,如果离开感情的发展线索考察,简直找不到任何变化的依据。正如苏轼自己所言,如“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这一例作品当中,没有预想的感情进程,也没有预想的精彩构成形式,只有不可预计的感情抒发和不可预计的形式构成。
其二,不可替代、风格独特。我们试将苏轼所传墨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黄州寒食诗帖》与其它作品迥然不同。虽然此帖笔法、结体还保留着作者的某些习惯,但是出现了许多其它作品所没有的特点,古轴线的弯曲、字结构的欹侧和大小错落、空间的疏密对比等,使人一眼就能将它与其它作品区分开。
3、知识积淀的外现
苏轼的字因为形态的偏扁而被黄庭坚调侃为“石压蛤蟆”,他也毫不在意。创作个性是书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其作品中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是书家个人的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因素综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明显特征,它制约和影响着书法风格的形成和显示。风格是书家人格和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书法的风格、个性也是书者性情的自然流露。苏书随着苏轼人生阅历、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变化,风格亦有不同。
苏轼书法对当代影响很大。被称为书法大师的沙孟海作品中,可以窥见苏轼的影响。近年来,在国展中不乏“苏体”入展。
(书法大师沙孟海作品)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苏轼比黄庭坚年长几岁,,,渐渐,,成了往年交???你知道忘年交的意思不?,好在是苏轼写得…,石压蛤蟆和苏轼有什么关系,名人写的字就是好字!,外行,嗨,宋人尚意,怎么说都圆的起来。当然了确实是大才子!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