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喜爱米芾书法者众。我的《破解米芾书法密码》一书出版后,常有书友咨询我,学习米芾书法从哪儿入手?
▲字字遒劲而生动的米芾《方圆庵记》
窃以为,初学者,宜从《方圆庵记》入手。有一定书法基础者,则可从《蜀素帖》或者《苕溪诗》入手;亦可从手札入手。但手札多且风格差异比较大,学习起来难度更大。
作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其书法以“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书风和变化无穷的笔法吸引着大量的“粉丝”。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墨迹和碑刻。这些作品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为学习书法,上追魏晋的提供了大量临摹、研习范本。
▲选自《米芾方圆庵记临习图解》一书
《方圆庵记》 系米芾的早期作品。杭州龙井山有一方圆庵,乃北宋驻锡寿圣院高僧辩才之隐居处所。北宋元丰六年(1083) 四月九日, 杭州南山僧官守一法师到龙井寿圣院辩才住所方圆庵拜会辩才,二人讲经说法,为此,守一写了《龙井山方圆庵记》一文,以示纪念。释守一前往龙井方圆庵拜会辩才,两位法师围绕着方圆庵及庵名由来等话题, 谈古论经,十分投机。为此,守一特撰《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以为此行之纪念。是时,恰米芾游宦杭州,任观察推官,虽刚过而立之年,但其书名已盛。守一向米芾索字,米芾拜读此记后“爱之,因书”,由陶拯刻石。
米芾书此记时33岁。此作书法腴润秀逸, 潇洒俊发, 有晋唐风度。清李宗瀚跋《方圆庵记》拓本云: “此《方圆庵记》书于元丰六年癸亥,米芾才三十三岁, 正专学晋人之时, 所以运笔能控引王(献之) 、羊(欣) 。其他诸帖每以奇气掩其古法, 求如此逗露机缄者不多见也。”据《金石萃编》记载, 原碑高五尺六寸五分, 广三尺五寸七分。凡十七行, 每行四十八九字。书法、摹刻应当作于同一时期, 即元丰六年。此碑明代中期已毁,有宋拓善本存世。
▲《米芾方圆庵记临习图解》,左字帖右解读
我认为,该记之所以适合初学米字者,有一下几点理由:
其一,笔法出处清晰,以王羲之笔法为主。绝大部分字用的是“一搨直下”笔法。这种笔法是王羲之在行草上对前人笔法的一种提炼,强化了起笔和行笔的方便。笔尖直接入纸,入纸后再根据笔锋入纸的角度,进行调正,进入中锋状态,然后提笔而行。这种起笔与笔势别于“篆籀绞转”。在行笔中,因为起笔储足了快速行笔的笔势,所以行笔直接。此作中的大王笔法比较清晰。
▲《米芾方圆庵记临习图解》,左字帖,右解读
▲《米芾方圆庵记临习图解》,左字帖,右解读
▲《米芾方圆庵记临习图解》,左字帖,右解读
其四,习气少。由于是米芾早期作品,以集古字为主,所以米芾后期的一些习气比如结字偏紧、有些竖钩弩势过强等还没有形成,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其五,字口清晰,笔法清楚。《方圆庵记》刻手陶拯在当时应属于名匠, 其刻工精良,起笔收笔或藏或露,或切或裹,行笔提按,丝毫毕现,细微之处丝丝入扣, 如同作者以笔蘸白垩在漆板上挥写一般,完全表现出米元章书法之神韵与气势。
来源:书法名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