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第1026期)
朱元璋初建大明之后,帝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情况。然朱元璋心里非常清楚,推翻元朝、群雄争霸之时,拼的是武力,这时候主要靠能统兵作战的将领,所谓马上打天下。但是江山打下来之后,进入治理帝国的时候,这时候靠武将那一套就不行了,治理帝国需要的是政治人才,所谓马下治天下!
但是朱元璋政权的建立,并不是能得所有人心的,比如那些忠于元朝的旧臣,再比如那些瞧不上朱元璋政权的士人,他们对于朱明政权是反对的。然朱元璋作为帝国的主人,他要拿出一副姿态,来化解这种矛盾,朱元璋的招抚效果还是不错的,确实有一大批士人、地主阶层归附了朱元璋。但也有一些人,始终对朱元璋保持拒绝态度——比如我们今天说的这位——朱元璋强召此人做官,他说:你再强逼,我就跳海!朱元璋只好赶紧放他走。
此人是谁?朱元璋征召他,既然他不肯服从,那为何不杀了他呢?本回分解。
这人叫杨维桢,生于公元1296年。有关其出生还很传奇,史载其母李氏生杨维桢的时候,做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梦,梦见在月亮上,有许多金钱掉入一个金色的杯子之中。
自古贵人降生,其母多有做异梦之记载,比如那些帝王,基本个个身上都有类同的传说。照此来看,杨维桢之母所做之梦,也绝对是吉兆,那么杨维桢也该是非富即贵才对,但实际上,杨维桢的命运要稍微复杂一些。
读书是古代最常见的出路,但是多数读书人,都是正常读书,不过杨维桢的读书之路,却颇为传奇。在他到了读书年纪的时候,他的父亲杨宏在铁岩山陡峭的半山上修建了一座阁楼,阁楼外围栽种了几百棵红梅,在阁楼中藏了上万册书籍。
做完这一切后,杨宏让杨维桢和哥哥杨维翰从梯子爬上去,接着他使人抽去梯子。这梯子一抽,可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抽五年之久。在这漫长的五年里,杨维桢和杨维翰再也没有下来过一次。
在五年里,杨维桢和杨维翰吃的食物,是借助工具传送上去,即史书所载的辘皿传食。既然下不来,杨维桢和杨维翰除了吃饭休息,全部精力都只能用来刻苦读书。如此教育之法,笔者认为比“头悬梁锥刺股”更有效果!
从以后的成果来看,杨宏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两个孩子,皆成大才。杨维翰是元末极其著名的画家和教育家,绘画方面尤其擅长画竹子,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兰花竹石三秀图》,与宋克、王绂、夏昶并称明竹四大家。
杨维桢的成就要比其兄杨维翰更为突出,在诗词、书画等多方面都成就斐然。此外,杨维桢在仕途上,也走得更远。
公元1327年,苦读多年的杨维桢通过科考,高中进士。元朝廷安排杨维桢到天台县做了县尹,31岁的杨维桢初入仕途,怀抱一腔爱民的热忱,要为当地老百姓办实事。为此,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会、严查,整顿当地官员的作风问题,结果查出许多有问题的官吏。
但是,当地的贪官污吏与各方都有着极其复杂的利益联系,所以,动一发而牵一身。杨维桢惩戒了当地有问题的官吏,但是却触动了其它官员的奶酪。故此,杨维桢的天台县县尹没做多久,就被当地的恶势力通过各种手段诬告到上面,被罢黜了。
但杨维桢好歹也是朝廷的进士,彻底罢免,未免影响不好,因此,不让他做县尹,而让他去做了一个更小的官,钱清盐场司令。严格来说,这个官已经不是元帝国的官员系统的官职了,而降为吏的级别了。尽管如此,位卑至此,杨维桢仍然怀抱为民办事的初衷,在他的努力申请之下,盐税被减轻,但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那就是在十年之内失去了升职的资格。
此后,杨维桢又参与过辽金宋的史书编写工作,再之后,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儒学提举,但是此时的元朝廷已经日薄西山,各地起义并起,所以杨维桢也没有前往去接任此官职,而是浪迹江湖。
在浙江一带的时候,这里的老大张士诚早已听闻杨维桢的大名,便派人去请,但是请了很多次,都没有请到杨维桢。张士诚知道杨维桢名气大,能够请到他,就相当于请到了一股势力为其助威。于是,让自己的弟弟张士德亲自登门去请,但是张士德自然没有请到,不过张士德还带了张士诚的另一层意思,请不到就请教一些东西。结果杨维桢就以元之立场,对张士诚势力进行了一番分析之后,赠其八个字:
“不有内变,必有外祸。”
最后,果然在群雄逐鹿中,被朱元璋击败,被俘自杀,没有得到善终。
杨维桢,其后不再入仕途,晚年隐居松江,主要从事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因其才华横溢,文风古怪,书风另类,被时人送了很多封号,比如“文妖”、“一代诗宗”、“铁崖体”、“元末江南诗坛泰斗”、“元末三高士”等。尤其其书法作品,颇具一格,一幅七言小诗拍卖数百万之高价。
后来朱元璋建立明帝国之后,需要各路名士的助威,一方面是增加声望,一方面是集聚人才。朱元璋久闻杨维桢的大名,特派翰林詹同拿着盖了皇帝大印的聘书,亲自登门去请。结果,杨维桢拒绝出山,婉言谢绝了明朝廷的美意。
可是朝廷岂能放过?没办法,杨维桢为了躲避朝廷的猎头人员,就逃往老家去,但追兵的腿跟他一样快,他刚到老家,追兵就赶到了。不过杨维桢果然聪慧过人,他故意把兵丁手中的字念错,兵丁以为杨维桢是个不识字的老翁,乃放其自去。
如此,杨维桢就能消停了吗?没有,到了洪武三年,朝廷的有司传话杨维桢,派人催逼,杨维桢无奈,只好来到京城南京,见到了明帝国的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说:“朕爱惜人才,希望爱卿能为国效力。”
杨维桢的回答毫不客气,他说:
“陛下竭吾所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
翻译过来的意思,大致就是,皇帝别再逼我,若再强逼我的话,我只有跳海自杀了。
朱元璋见杨维桢如此决绝,竟然也不敢动怒。倘若换一个人,老朱一怒,恐怕脑袋不保。但杨维桢盛名在外,天下皆知,杀之不仅仅是一个杨维桢的事,而是震动天下读书人的心。帝国初定,朱元璋深知人心之重要,稳定的重要,所以他忍住没敢对杨维桢怎么样了,最后任由杨维桢在京城呆了百余日后自行离去。
杨维桢离开那天,宋濂(朱元璋对宋濂评价极高,称其是“开国文臣之首”)专门写了首送别诗,其中有两句是:
“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
公元1370年,杨维桢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人生,享年74岁!
(文/说历史的女人·风满楼)
参考资料:《明史》《黄仁生·杨维祯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
,转发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