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品介绍
《秀石疏林图》,元代,赵孟頫,长卷,纸本,水墨,纵27.5cm,横62.8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本幅右侧款识“子昂”,钤“赵氏子昂”朱文印、“大雅”朱文印,左侧“松雪斋”朱文印存半,卷尾有子昂重题“石如飞白木如籀”七言诗,后纸有柯九思、尾素、王行等多人题跋,钤鉴藏印五十余方。曾经元柯九思,明何良俊、李日华,清梁清标、谢淞洲、罗天池、伍元蕙,民国庞元济等递藏。
二.作者介绍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礼敬,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逐渐隐退,后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书法篆、隶、真、行、草书俱佳,早年学宋高宗,后取则王羲之、王献之,末后复学李邕,以完全唯美的风格见称。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三.作品背景
赵孟頫绘竹石,强调“以书法入画”,此幅绘枯木新篁生于平坡秀石之间,以飞白法画石,以篆书法绘树,纯用水墨表现,是其“书画同源”之理论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元代文人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尾纸自题七言绝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是赵孟頫关于绘画与书法笔墨相通之理论的名句,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至深。 《秀石疏林图》是赵孟頫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书法用笔的笔墨意趣已被推向全面成熟阶段。画中几乎每条线、每个点都包涵着书法的用笔,正如他在跋上所题的那样,以“飞白”画石、“籀笔”写木、“八法”写竹,浓、淡、干、湿、方圆、使转、快慢、疾驰,无不体现着画家的文学、书法修养和用“写意”抒发胸中之情的豪迈气概。对元代以后的竹石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元代以后诸多书法家擅长兰竹类绘画题材创作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唐代王维的“援诗入画”、“水墨渲淡”开启了文人画的先声,那么元代赵孟頫的“画贵有古意”、“云山是我师”、“书画本来同”则完善了文人画的组成要素。“画贵有古意”,就是珍惜历史上的优秀传统,加上“画中有诗”的文化内涵,“云山是我师”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书画本来同”的笔墨情趣,以及北宋米氏的“寄兴游心”,中国文人画的基本要素趋于完备。
四.论证过程
1. 以书入画和飞白法画石 追溯书画本同思想,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即根据顾、陆、张、吴用笔,从鉴赏角度总结了“书画用笔同法”的观点,苏轼、王庭筠等画家也作过一些尝试。赵孟頫的贡献在于将石、木、竹的画法与飞白、籀、八法的书法笔法一一对应起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五五》亦谓“语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又云: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可见赵氏观念之影响。
在绘画笔法上,如果说篆、籀、八法还属于较为常见的笔法,那么飞白画石则无疑是一大创举。一些评论将枯笔露白称作“飞白”,其实并不准确。唐李绰《尚书故实》云:“飞白书始于蔡邕,邕在鸿门,见匠人施垩箒,遂创意焉。”广为人知的飞白书——武则天《升仙太子碑》碑额六字,即以“飞白体”书就,分析其形态,笔划中丝丝露白,由多条平行的曲线在遇到转折时硬转,操作方法是用散笔平写、不聚锋、不转管,类似于排笔效果,《秀石疏林图》中的石法正是如此。赵孟頫之后的画家及作伪者,很少有人理解飞白笔法,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款《疏林秀石图》轴,构图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秀石疏林图》卷基本相同,只是将图式由卷改为立轴,其笔法繁复而多用皴擦点染,全无飞白意态,这是由于理解有误而导致的笔法不当。而大都会博物馆藏大字《即事绝句轴》则是一件名副其实的赵孟頫飞白书法真迹。
现存赵孟頫以飞白画法绘制的竹、木、兰、石题材纸本真迹,有上海博物馆藏大德六年(1302年)《兰竹石图》、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大德八年(1304年)为王冕作《兰蕙图》、克利夫兰美术馆藏为顾善夫作《竹石幽兰图》、大都会博物馆2010年元代艺术展览(《The Word of Khubilai Khan》)中展出的为王成之作《赵管合绘兰竹卷》。另大都会博物馆藏《双松平远图》之点景石亦为飞白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卷,与其他五件真迹比对发现:飞白笔法画石完全相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款《疏林秀石图》轴,构图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秀石疏林图》卷基本相同,但将图式由卷改为立轴,其笔法繁复而多用皴擦点染,全无飞白意态,是伪作。另外一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款《枯木竹石图》,其完全没有飞白笔法,亦是伪作。
2. 题款和钤印
翁方纲跋《唐人临右军瞻近汉时二帖赵文敏补缺》谓:“每观赵文敏真迹,必验其印。此‘赵氏子昂’红文铜印,其上边不甚平正,‘子’字篆圈之顶,其靠上铜边,偏左偏右,皆有微凹入内之痕,方是真者。以此鉴定赵迹,万无一失,今此印‘子’字篆圈上顶边之偏右微凹,而其偏左处上平正未凹者,铜质用久则渐凹,此是其在前数年之迹也。历验赵迹如至大戊申(1308)《率更帖跋》,其印‘子’字篆圈顶边左右皆微凹,则此迹又当在前。至大戊申(1308)子昂年五十五,则此是其少壮时作也。”(见《辛丑销夏记》卷一)。但翁只说:“铜质用久则渐凹”,未能明了此印曾有变形的过程。经统计发现,两次碰撞导致印章边框略微变形,分别见大德六年(1302)二月《吴兴赋》偏右一处,大德十一年(1307)十二月《松江宝云寺记》偏左偏右两处,因此翁方纲的观察,修正后可以成为赵孟頫作品的分期依据。观察上述六件飞白画石作品所钤“赵氏子昂”印,均为“子”字圈顶偏右一处微凹,创作时间全部在大德中后期(大德年号共十一年,1297—1307年)。据此判断:本幅作品创作时间应在大德六年至大德十年(1302—1306年)。
从题诗书法观察,中宫紧收,四肢舒展,是大德末年风格。由此可见,“书画本同”诗并非赵孟頫一时有感而作,而是经年实践深思熟虑后的总结。本幅作品重新题跋时间应在大德十一年(1307)十二月之前。
本幅右侧署“子昂”款,钤“大雅”、“赵子昂氏” 朱文印,左侧“松雪斋”朱文印存半。“石如飞白”诗为重题,此处当有一跋被裁。后纸有柯九思、危素、王行、卢充耘、罗天池、李在铣诸跋及王崇烈观款,钤鉴藏印五十余方。曾经元柯九思,明何良俊、李日华,清梁清标、谢淞洲、罗天池、伍元蕙,民国庞元济等递藏。
3. 著录 明朱存理《珊瑚木难》、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民国庞元济《虚斋名画续录》著录。 五.论证结论 综上分析,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卷,是赵孟頫“以书入画”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应为真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