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至正六年正月廿八日,白野兼善书。
泰不华篆书《陋室铭》卷,高36.9厘米,长113.5厘米。现藏于中国故宫博物馆。是泰不华于至正六年(1346)正月二十八日书写的,包括文题与落款98字均作篆体。书卷首尾各有有清道光年间云南迤西兵备道兼署云南按察使司、书画家、书画鉴藏家、号称粤东四家之一的罗天池的题记。据元末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泰不华“篆书师徐铉、张有,稍变其法,自成一家。行笔圆熟,特乏风采。常以汉刻题额字法题今代碑额,极高古可尚,非他人能及。正书宗欧阳率更,亦有体格。”元人吴克恭在《奉同杨廉夫赋简杜原夫达兼善》一诗中也对其书法创作倍加激赏,末四句云:“相逢之处歌九曲,小篆以来书八分。勒取山经载名刻,清时白首重高文。”
近距离欣赏此幅作品,可以看出其用篆线质简静凝润,行笔圆活,末笔多作悬针,有如割脂剖玉,婉而不靡、秀而不媚、劲且不枯,不落李斯、李阳冰之格而更兼风雅倜傥。篆法结字疏朗工稳,虽略有唐李阳冰、宋徐铉的影子,也不乏元朝一代风气,但更可以看出泰不华在当时也接触和学习了石鼓文与一些秦权、秦量、诏板的文字,使其篆书与当时流行的俗体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该幅通篇章法力求整饬,虽未尽善,与清以后的篆书大家相比也显得略不成熟,但仍是婉转顾盼,气韵通贯,丝毫不让人觉得蹇滞。对清以后浙江的几位篆书大家如赵之谦、徐三庚等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概是正书学习过欧阳询的原故,泰不华的篆书也有一种清峻的姿态。翻看他这幅篆书,在隐隐然中正平和的庙堂之气中,更让人享受的是那种柳风拂面的欣然之情和书生意气。
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初名达普化,文宗赐以今名,世居白野山。父塔不台,入直宿卫,历仕台州录事判官,遂居于台。家贫,好读书,能记问。集贤待制周仁荣养而教之。年十七,江浙乡试第一。明年,对策大廷,赐进士及第,授集贤修撰,转秘书监著作郎,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时御史大夫脱欢怙势贪暴,泰不华劾罢之。文宗建奎章阁学士院,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
至正八年(1348),黄岩方国珍起兵。十一年,泰不华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十二年,迁台州路达鲁花赤,与方国珍战,阵亡。封魏国公,谥忠介。《元史》有传。
著有《顾北集》,又重编《复古编》,考订讹字。善篆隶,学徐铉,又稍变其法,自成一家。据元末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泰不华“篆书师徐铉、张有,稍变其法,自成一家。行笔圆熟,特乏风采。常以汉刻题额字法题今代碑额,极高古可尚,非他人能及。正书宗欧阳率更,亦有体格。”元人吴克恭在《奉同杨廉夫赋简杜原夫达兼善》一诗中也对其书法创作倍加激赏,末四句云:“相逢之处歌九曲,小篆以来书八分。勒取山经载名刻,清时白首重高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