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枢(1246—1302),字伯机,晚年营室名“困学之斋”,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祖籍金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阳(今天津蓟州区)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元世祖至元年间以才选为浙东宣慰司经历,后改浙东省都事,大德六年(1302年)任太常典簿。好诗歌与古董,文名显于当时,书法成就最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新元史》有传。
鲜于枢有北方人的慷慨、豪气,身材魁梧,胡须浓重,朋友们称其为“髯公”。同时期的诗人柳贯说他“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骜(ào)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其饮酒诸诗,尤旷达可喜;遇其得意往往为人诵之”。自负随意的性格,一开始就导致他与周围环境及上层当权者的种种冲突。至元二年(1265年)后,鲜于枢先后辗转于汴梁、扬州、杭州、金华等地,担任一些中下级官职,仕途不顺。鲜于枢常与上司争是非于公庭之间,一语不合则拂袖而去,但为百姓爱戴,被称“我鲜于公”。他曾三次去官或遭贬。37岁后定居杭州,于西湖虎林筑“困学斋”。大德六年被授予太常寺典簿,未及到任即逝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年仅57岁。
鲜于枢传世书法作品约40件,多为行草书,且以墨迹为主。他的书法由唐人入手,再上溯东晋二王。他功力扎实,善悬腕作字,喜用狼毫,强调骨力。他的大字楷书雄逸健拔,圆润遒劲,气势磅礴而不失规矩。行书结体谨严,真力饱满,潇洒自然。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笔法纵肆,气魄恢宏。
鲜于枢《致澄虚真人札》
盛暑如焚,远劳仆御,铭心何忘。拙妇昨日所赐药三贴并滓,今早皆尽,烦躁比之向来已减,但大脏未住,小便未多耳。善才奴交泰丸,枇杷叶散已吃尽。小儿吃药,不无抛撒。泻未减,昨夜三行,今早二行,皆水泻。目令烦躁渴甚,适为无药。新汲水调五苓散少许令吃。望先生致思何药付下,幸甚,枢顿首。澄虚真人方丈前。
《致澄虚真人札》系鲜于枢运用极富弹性的硬毫写成,笔毫稍秃,非新开笔,所以在点画上有些圆钝,以行书为主,兼用草法。其用笔多取法唐人,正如元人袁褎(xiù)所言:“善回腕,故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细察此作,与颜真卿《祭侄稿》《争座位帖》等多有契合之处,笔法纵肆,欹态横生。通篇120余字,字与字之间起承转合偶以“牵丝”相属,更多是以内在笔势使上下呼应自如、左右揖让相得。锋敛墨聚,圆劲有力,每一笔画的起收、顿挫、使转均从容不迫,却又变化万千。结体相对比较平正,宽博宏肆,纵敛有度;行书中间杂草书,规整中有变化,益增活泼生动之趣。
王志安临鲜于枢《致澄虚真人札》
临摹时尽量对原帖多通读几遍,在大致通晓手札意思的情况下,对其字形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与记忆之后再下笔。手札临习,要保持相对自然的书写速度为宜,不可太斤斤于点画的相似度。鲜于枢的行草作品较之赵孟頫,多以气势为胜,而逊于点画的精到。因此,我们要清楚学习的重点,学每种法帖都要有一定的取舍,而不是按部就班。
此帖在章法上没有太突出和刻意的成分,几处空白也都是正常的示敬提行,近乎上下齐平,行距均匀,不激不厉,自然畅达。在创作时,我们要尽量把这种自然随性自如地运用到作品中。
(文/王志安)
王志安以鲜于枢《致澄虚真人札》笔意创作的作品
《名家批注系列》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
颜真卿《祭侄文稿》《争座位帖》为颜真卿行书代表作,加之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书法院特约研究员陈洪武先生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陈洪武批注·颜真卿祭侄文稿 争座位帖 ¥32
购买,转发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