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

(因其父杨宏在铁岩山麓筑楼,

红楼植梅百株,楼上藏书万卷,

并将梯子撤去,令其专心攻读,

每天用辘皿传食,苦读五年,

故时人又称其为“杨铁崖”)

他喜欢铁笛,故号铁笛道人,

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

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

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

会稽(浙江诸暨 )枫桥全堂人。

元 杨维桢 草书题钱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杨维桢在诗、文、戏曲方面均有建树,

历来对他评价很高。

杨维桢为元代诗坛领袖,

“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

在元文坛独领风骚40余年。

其诗文清秀隽逸,别具一格,

他长于乐府诗,多以史事与神话为题材,

诡异谲怪,曾被人讥为“文妖”。

元 杨维桢 草书题钱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杨维桢的书法亦如他的诗一样,

讲究抒情,尤其是草书作品,

显示出放浪形骸的个性和抒情意味,

从其楷、行草诸体具备的遗作中来看,

可其功力深厚,

融合了汉隶、章草的古拙笔意,

又汲取了二王行草的风韵和欧字劲峭的方笔,

再结合自己强烈的艺术个性,

最后形成了他奇崛峭拔,

狷狂不羁的独特风格,

与赵孟頫平和、资媚、秀美、

曲雅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元 杨维桢 草书题钱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因其书不合常规,超逸放轶,

刘璋在《书画史》中评曰:

“廉夫行草书虽未合格,然自清劲可喜。”

吴宽《匏翁家藏书》则称其书如“大将班师,

三军奏凯,破斧缺笺,倒载而归。”

他晚年的行草书,恣肆古奥,狂放雄强,

显示出奇诡的想像力和磅礴的气概。

传世墨迹有《鬻字窝铭》、《真镜庵募缘疏》、

《梦游海棠城记》等,

楷书有《周上卿墓志铭》。

元 杨维桢 《元夕与妇饮诗》 美国王季迁旧藏

杨维祯楷书作品有《周上卿墓志铭》,

此作是目前仅存的杨维祯小楷作品,

这对于研究杨维祯书法的师承渊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作为杨维祯应周子之请为周上卿而作的墓志铭,

周上卿为元代学道之人,

墓志铭记载的为周上卿一些不平凡的经历,

杨维祯仅用不多的文字,

就将周上卿这个人物形象生动的展示在人们眼前,

显示出杨维祯深厚的文学功底。

元 杨维帧 周上卿墓志铭局部

元 杨维帧 周上卿墓志铭局部

《周上卿墓志铭》为乌丝栏小楷,

【乌丝栏,版本学习用语。谓书籍卷册中,绢纸类有织成或画成之界栏,红色者谓之朱丝栏,黑色者谓之乌丝栏。栏亦作阑,或作襕。乌形容其色黑,丝形容其界格之细。】

此时杨维祯已六十四岁,

但仍然一丝不苟,字的大小皆不超过三分,

用笔劲挺,结构严谨。

从瘦长、严谨的结体来看,

杨维祯取法对象为欧阳询和欧阳通。

从整体看,此作更接近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

元 杨维帧 周上卿墓志铭局部

元 杨维帧 周上卿墓志铭局部

唐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局部

楷书唐人已达到巅峰,

元代书家己不将精力放于楷书之上,

故杨维祯虽登堂却未入其室,

但从此作不仅可以窥探出杨维祯书法的渊源,

也证明了杨维祯宗法晋唐的书法理念。

元 杨维帧 竹西草堂记题卷局部

元 杨维帧 竹西草堂记题卷局部

元 杨维帧 竹西草堂记题卷局部

《真镜庵募缘疏》是最能代表杨维祯奇崛书法风格的作品之一,

在此作品中,他奔放的气势和气魄表露无遗。

上海博物馆藏 杨维桢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杨维桢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局部

这幅作品真、行、草相杂

行草中多带入章草的笔法和结体,

结字奇正多变,字形大小悬殊,

笔道粗细轻重、墨色浓淡枯润,

反差强烈,章法跌宕起伏,似乱石铺街,

全篇产生一种跳荡、激越的节奏,

气势豪放雄宕,代表了杨维桢行书的典型风貌。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杨维桢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局部 为其最具代表的至精之作之一

在元代复古主义的笼罩下,赵氏书风盛行,

成为元代近乎于统一的艺术主张。

杨维桢书学思想不可避免地,

也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

但最终他还是以自己卓绝不凡的才情,

和过人的艺术胆识,

冲破了赵氏所谓“正宗”书派的禁锢,

独树一帜,以“乱头粗服”之态直抒性灵,

更为强调艺术的主体精神。

杨维桢《题邹复雷春消息图卷》(局部)行书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在元末明初的书坛中,

杨维祯事实上起到了一个,

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

无论他的文艺思想还是书法实践活动,

都对元末明初的文坛、书坛,

起到了启示及推动作用,

甚至波及到清代的文艺发展。


元 杨维桢 晚节堂诗札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后期以杨维桢等为代表的,

所谓隐逸书风的最终形成,

客观上也影响了以苏轼、黄庭坚、米芾,

和蔡襄为首的“宋四家”。

甚至为当今人们实践书法的创作、

建立审美模式,开启了门户。

所以说,杨维桢书法的存在意义,

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