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
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试试

编审:陈金军

2016年9月28号上午,“道技之间-微末《新楷书千字文》新书首发式暨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艺术馆隆重开幕。此次活动由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艺术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传播文化促进会、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主办。会议特邀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杨煦生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高明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应邀出席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员有:

周明(中国当代作家、编审、书法家)

鲁 谆 (《光明日报》原副主编、书法艺术家)

王 宁 (《人民日报》原副主编、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

任大援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杜汝波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总政某部少将)

王桂新 (设计艺术家、集美集团北京公司设计总监)

王 镛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郑 工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 磊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传播文化促进会会长)

方 兢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胡文彬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原副会长)

赵金九(北京市文联原党组书记、作协主席)

李明新 (原曹雪芹纪念馆馆长)

陈伟生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陈智勇 (中央美术学院画家、艺术评论家、书法家)

冯民生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陈金军(中国书法家画家网总裁)

微末的家乡陕西省安康市委市政府派主管文化的领导到场祝贺!

三沈故里(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委县政府派姜波、吴纯宝到场祝贺。

首先由商务印书馆太原分管总编辑李智初先生宣布;道技之间-微末《新楷书千字文》新书首发式暨专家研讨会开幕。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杨煦生教授发言。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高明教授代表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参加微末(沈兰荣)先生的新书发布会,并介绍他的书法艺术创作。

微末在书法界是个有突出个性的人。他的个性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微末是少见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尤其是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微末很早就是陕西青年书协的领军人物之一,十多年前就是陕西书协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之一,他在陕西师范大学工作,学校对外活动中经常需要他和他的书法作品,但不论是在青年书协、陕西书协担任职务,还是在学校的对外交流活动,微末都是很少露脸,露得也都是他的作品。二十年来基本闭门不出潜心书学。如果没有微末这种坐冷板橙的恒心,也就不会有《新楷书千字文》这部具有书法史意义的大作了。可以说在当下的书法领域,能有微末这种坐冷板橙功力的人少之又少。

第二, 微末在书法家中是少有的思想者。微末思考书法问题不是就事论事,他把书法不单单放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圈子里来考虑,而是以整个人类文明为背景。从老庄孔孟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从程朱理学到伏尔泰培根,从包世臣康有为到荣格弗雷泽。微末把中国书法放在这种背景下来考虑,很了不起,一个结果就是,他一下子从书法艺术的创作实践中,跳出了碑学与帖学之间的边界。但他这又不是我们俗语所说的——融帖铸碑,而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追本溯源,在微末的语境中,就叫寻找原型。所以理解微末的书法创作,是先要了解他对书法艺术思考的背景或者说原点在哪里。对一个思想者的作品,先从视觉上去感知,多少不太恰当。这是微末书法作品的个性所决定的。

第三, 具体到微末的书法作品,我了解微末在他的早期创作中,还有追求散逸的表现,但中后期,特别是到了他创作新楷书这一个时期,正大光明、威仪庄严成了微末书法创作中最鲜明的美学特征。

尽管,他的书法作品,特别是楷书,受了赵孟頫的影响很大,但我认为,赵孟頫对微末的影响只是存在于技法方面。他在赵孟頫这里得到技法的启示之后,还是转向了颜真卿一路。尽管从表面上看,微末书法作品中,颜真卿书法技术层面的元素不明显,但颜真卿的书法精神在微末的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呈现。这是他继承传统,更准确的说,是微末继承中国书法传统美学中最主要的表现。我们看微末的书法,并不聪明,甚至很笨很木,无隐逸俊秀的中和之美,有的是正大光明、威仪庄严之美。这是一种大美。

第四, 在微末的书法作品中,家国情怀很浓,表现出一种历史责任感。因为他思考中国书法的角度以及出发点、背景的宏阔具有强烈的精神指向性,在中国书法本身所具有的抒情性的前提下,看一看微末所抒发的到底是什么情?很重要。我认为,个人情怀是题中之意,也有幽古之思,但最主要的,还是他对中国书法这一最能表现中华民族精神性的艺术形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往何处去的思索和担当。也因此,他才有了发宏愿潜心十五年,创作“新楷书”,才有了现在面世的《新楷书千字文》。可喜可贺。

中国书法家画家网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理论家微末(沈兰荣)书写的巨幅小楷书“道德经”“金刚金”长卷。

中央美术学院技法理论室原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陈伟生,陈智勇仔细认真欣赏中国书法家画家网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理论家微末(沈兰荣)书写的巨幅小楷书“道德经”“金刚金”长卷。

中国书法家画家网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理论家微末在(沈兰荣)向与会嘉宾介绍《新楷书千字文》的含意及创作过程。

首先,让我以最真切的心情和热忱感谢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艺术馆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传播文化促进会,为我搭建这么高的平台,让我有机会站在这里,见到中国哲学界、史学界及文学艺术界等领域的学术大家和艺术家们,其次感谢商业界的精英朋友及一直在我身旁对我给予最大帮助的朋友们,感谢从各个大学不计辛苦赶来的年轻的学界晚生、感谢这次活动不顾劳顿的商务、涵芬楼艺术馆的工作人员,对你们的莅临,表示最挚诚的感激和谢忱!

我叫微末,原名沈兰荣,来自陕西,在西安工作了三十多年,但我的老家却在安康汉阴县。那是北大“三沈”的故乡,我和“三沈”是同族(这是从沈氏宗谱里知道的,沈氏家训二十条、共1933字,现在正被中纪委在全国推广),他们比我高七辈。但没有更进一步的资料表明我与“三沈”之间有更明确的关联(当然这是闲话)。然而,我有一个心理,作为沈家人,作为一个爱写字的人,先辈里有那么一个崇高、著名的诗人、书法理论家、书法家及书法教育家放在那里,却很少有沈家人,在这些方面尤其是书法方面,花精力去真正认真、执着、严肃的接续。所以我在15年前,布下初心,想努力做这个工作!

大家都知道,“三沈”之一的沈尹默先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他在中国书法(帖学)最边縁化的季节,能背负历史使命,勇于扛起“帖学”复兴大旗,倾毕生的精力,来实现他的梦想。所以才有后人说他是“书法艺术自学成才的典范,科学笔法理论的始创者,中兴现代帖学的盟主,也是振兴当代书法的重要奠基人”(沈培芳语)。

沈尹默先生一生最大的愿望,我认为除了对中国书法所抱的那种中国士人的情怀及理想之外,他却是从细小,微观做起,让“技”去彰显书法之大道。所以晋唐之后他是最鲜明也是最执着地强调执笔之法(五指执笔法)的人,同时也是很少的那种在“笔法、笔势、笔意”处情有独钟的人!比如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二王”父子风格上何以不同,主要是王羲之执笔是“内擫”,而献之执笔是“外拓”;还有“书法之要在于执笔”等等。他如此执迷于书技,以至于很多人质疑先生的格局和书法境界。但,先生之本意,却远不止于此,他想找到的是书法真正“美”的本原。尤其在他那个时局及晚清之后中国书法留下的偏颇和有失清醒的碑学风气,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里,说“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想想都觉得怪异!先生想在这种强大的蜂拥的惯性的高调之中,以己之微力,拨出一线通道,直追“二王”,并以褚遂良、米芾、赵孟頫作护驾,实现所谓复兴“帖学”的理想,并也由此去寻找书法之美的“共在心理”和精神上的圆满。这可能就是先生的本意!而非拘于末技。

然而,自先生遇陈独秀之后,情况发了变化。“其俗入骨”一一一大家都知道这陈先生对沈先生的评价。这是很伤人的,沈先生在自己的日记里也承认这很不爽,但他在后面的近二十年里,认同并听取了陈独秀的直谏,一直泡在诸多魏碑和唐碑里,以企修正、确定自己的审美初衷和理想!但从内心来讲,他是极其矛盾的,他为了折中,很无奈地只有把重点落在褚遂良身上(主要是指楷书,如临褚遂良《倪宽赞》等诸多楷书)。这样以来,似乎就能回避碑、帖之虞给自己带来的困扰,直到遇《元显隽墓志》(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刻)和《元彦墓志》(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刻)两碑,先生大喜,因为此二碑秀逸潇洒,圆润典雅,既碑亦帖,兼及两端。同时,笔法上更接近他“中锋运笔"的习惯和本意,所以,他感觉他终于找到了他的楷书在体式上的归宿。从这个事实来看,我后来认为,沈尹默先生的内心,其实并不在大家常认为的表面上的碑贴之别,也不仅限于书风上人们给他冠以“复帖”云云,而在其人生理想一直都在唯美、自在、逸气的境界之中,只是他选择的形式主要是通过书法来作意指性表达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先生去世。之后的四十多年来,很多他的学生、专家、学者们,皆以各自的角度、视野无论是从先生的诗文、书法教育,还是书法成就、对后世的影响等都做非常丰富的研发,也成立不少关于先生的研究机构,如上海的“沈尹默书法艺术研究会”和我们家乡的“三沈纪念馆”、“沈尹默艺术研究院”等。但很少有人从先生的书法艺术的理想、实践及缺短版上给予实质性的关注!

《新楷书千字文》问示,或许于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楷书千字文》它不仅仅是一个楷书范本,而是我继沈尹默之后在“笔法”、“笔意”及楷书审美取向上的补充和完善。首先,沈尹默先生注重笔法,尤重“中锋运笔”,而《新楷书千字文》则以“无正侧式”用笔,还原了晋唐以前的书写之原型。我认为,书法之重,贵在用笔,而用笔应该不执于“中锋运笔”。中、侧两锋,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单执。传统的楷书,因为字径太小(很少超过6cm,只有柳公权的《神策君碑》字径是10cm),所以,“中锋行笔”是可行且经典的,它并不需要太复杂的运笔动作即可完成,但一旦字径变得很大,单“中锋行笔”就不够用了。我曾经用了个比喻:传统经典楷书,像一间50平米的房子,里面摆放着一些精美的家具,但当房子变成150平米房子时,情况将如何呢?《新楷书千字文》里面的每个字,就是一间大房子,为了和这个房子配套,我以赵孟頫的楷书结字及初唐欧、颜点画为“原型”,重置和改良了一些笔画。如“卧笔点”、“断竖”、“断撇”,“戈勾”,“捺”等,这里关键是我以“无正侧式”用笔书写这些点画及由此搭建的结构,排除和回避了强调“中锋行笔”的诸多缺陷!强调“中锋行笔”写大字的弱点在于:1、顾此失彼(因空间及运笔的时间、速度的改变造成);2、点线单一重复,缺乏变化;3、不易从楷书过渡到其他书体如行、草等。而“无正侧式”用笔,则不仅使点画内容、内涵丰富,同时,也能使楷书先天的“静态”因用笔的自由,变得更为灵动!其二,关于“笔势”,沈尹默在这个问题上讲得很感性、模糊,比如他说“笔势是在笔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它因时代和人的性情而有古今、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等各式各样的不同,不像笔法那样一致而不可变易”。还有“笔势是在笔法运用纯熟的基础上逐渐演生出来的,笔意……”等都是从外围去感性描述的,我想既然是声称先生的观点是科学的,那么就应该从内里,本质上去作一个在我们书写动态情况下更合理的描述。“笔势”实际上是我们在书写过程由于“位移”而产生的“势能”。根据物理学的定义,位移当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势能与位移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位移越大,势能就越大。然而,位移与其运动的速度和时间也有内在必然的联系,当位移发生变化时,速度越快,时间越短,势能就越大。但是,这仅仅只是个物理运动的简单原理,我们由此就说,“书势”大,用笔速度快,其书法墨迹艺术程度就高,这是机械的,也是愚蠢的。所以紧接着就是“笔意”的问题。“笔意”,沈尹默依然还是片段式、随性式描述,比如他说的“笔意又是在笔势进一步相互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等,他用笔势进一步“相互联系,活动往来”这八个字来描述是中肯的,也是可感受的。然而,这并不全面,没有从根本上去探究,所以有人才说“沈尹默书法之病在于为法所缚,功力厚而性情薄!”,有一定的道理。“笔意”一一一“笔意”,”意”从何来?那必须是我们自己的“意”、自己的“性情”,诸多摆在笔下的因素也正因为我们书写时“意”的介入,才把各点连接在一起,构成以意为核心的无限的、充满神奇而变幻无尽的世界!“意”是一种元素,一种原动力,它具备的量度,就是书家自身的终极力量,它永远鲜活,永不枯萎,除了我们自身根本就没有或缺少这种“意”!《新楷书千字文》,运用“无正侧式”用笔,因为不执着于用笔本身,所以是无碍的,它能从根本上实现用笔的最大自由,从而也能使“意”在这种自由中,达到理想的呈现。

技进乎道,道进乎技;道由技显,技因道彰!

书法之终在于自由,人生之末则在于圆满,而自由、圆满之间,只有心灵自己去穿越!

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感谢朋友们!

“道技之间-微末《新楷书千字文》新书首发式暨专家研讨会”现场。

“道技之间-微末《新楷书千字文》新书首发式暨专家研讨会”现场。

“道技之间-微末《新楷书千字文》新书首发式暨专家研讨会”现场。

“道技之间-微末《新楷书千字文》新书首发式暨专家研讨会”现场。

中国书法家画家网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理论家微末在(沈兰荣)书写的巨幅行书八条屏作品。

中国书法家画家网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理论家微末在(沈兰荣)书写的巨幅(字体直径12公分)大楷书“圣教序”长卷。

中国当代作家、编审、书法家周明说;今天来了这么多专家学者在北京,这也不容易,我想有两点原因,一是作品的魅力,二是他的精神,他是学者心态,他沉下心在钻研,在实践在写作,所以他才有很大的成就,这个成果是很辉煌的。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杨煦生说;我们把碑学、帖学作为优美跟壮美,这两者分别的一个类别,那这两者必须有一个很好的结合,微末可以说,在现在相对比较冷寂的帖学传统,在当代书法与镜像,他用非常扎实的功夫给帖学这条线,这个文脉带来生机,这是他的成绩。

商务印书馆太原分馆总编辑李智初说:书法界有各种专家、书法家,他就属于很实在的很低调的,十四年做出来的东西,微末先生他的境界是很高的,有很高的思想境界,还有他哲学的思想和理解,他能用他的理论放到新楷书上,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书,应该给他出,因为他有创新,这就是很难能可贵的,书法你要创新很难,再加上理论的创新,书法原境论,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变化吧,那也是很了不起的。。。唯有创新才有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授高明说;微末先生的新书发布会我想用规格高来形容,相信新书出版后,对我们中国书法界,尤其涉及到楷书方面会有一个里程碑性的呈现。对于我们后面陕西的书法界、美术界的出版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也起了引领和带头作用,相信陕西未来的书法界、美术界会有更多的后起之秀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更好更全面的著作。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任大援教授发言

中国红楼梦学会原副会长胡文彬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郑工教授发言

《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鲁谆发言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于宁发言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杜汝波发言

北京市文联原党组书记赵金九发言

左起:商务印书馆太原分管总编辑李智初,中央美术学院技法理论室原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陈伟生,中国书法家画家网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理论家微末在(沈兰荣),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杨煦生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高明教授。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