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很多人解释赵子昂的名言“结体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觉得很多解释都缺少道理,主要是因为没有站在赵子昂的时空里去考虑这句话。有的人认为用笔千古不易的易字是容易的易,这就更错了。
首先,“结体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相传二字是动词,是流动相传的意思,这不会有异议,而不易二字正是与相传二字形成对比,一个是变动的,一个是不变的,这就是相传与不易的关系,如果把易字解释成容易的易,那这种对比关系就不复存在了。此话的语境就是指一个东西是变动的,而另一个东西是不变的。
要知道赵子昂在说此话时,他还不知道将来会出现王铎、傅山和唐寅这些人,他的眼中只有二王一派的人,也包括他自己。其实赵子昂的这句话说的是“二王的结体因时相传,二王的用笔千古不易”。
为什么说这句话只是针对二王而言的呢?因为赵子昂说此话时是带着情绪说的,他非常不喜欢宋代的书风,他认为宋代的书风背叛了二王,为了矫正宋代的毛病,他才在强调“二王的结体因时相传,二王的用笔千古不易”的道理。
如果用这句话来衡量所有学二王的人,你就会一目了然、豁然开朗了。因为学二王的人都符合“结体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一说法,从王献之、智永、孙过庭,欧阳询、褚遂良、杨凝式、苏轼、米芾、蔡襄直到赵子昂,你会发现,他们的行草书结体都是不同的,在不断变化的。但用笔却是高度一致的二王笔法,也就是毛笔斜切入纸法。由此可以说明,“结体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就是指二王一派书法而言的。
但赵子昂这句话讲得虽对也不对,因为二王的笔法确是千古不易,到现在我们也在学二王,由于颜真卿的异军突起,使得行草笔法有了王颜两种模式,以至于到王铎、傅山那里时用笔已经分不出是王是颜了,成为一种融合状态。
自此,赵孟頫的名言“结体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谜团应该清楚了,他是为了强调二王的正统性与重要性而说的,并不是很多人解释的,把此话上升到整个大书法的层面,甚至有人还把它上升到哲学层面,那就是小题大做了。

经典书论!范笑歌谈赵孟頫名句“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近来吴门帖》

经典书论!范笑歌谈赵孟頫名句“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行书《违远帖》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图文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非法用途,否则后果请用户自负。 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删除处理! 相关作品您必须在下载后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删除,如果您喜欢该作品,请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