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藻,字纬乾,莆田县西天尾镇澄渚人,系莆田九牧林二房开基祖,其文学、书法声名倾满朝野。林藻他与胞弟林蕴都是唐德宗贞元时期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兄弟二人的书法均得益于父林披启蒙。林披深得三国魏人钟繇的隶草体神韵,擅长小篆。林藻仅存的书法传世名作《深慰帖》是福建最早见载于史籍的书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字帖潇洒飘逸,神采飞扬,直追晋韵,深为后世称颂。

少负奇志,宏誓犹存

广化寺

少年时,林藻和弟弟林蕴、欧阳詹等就读于广化寺灵岩精舍。这时林藻即已形容不俗,他承接父辈教养,志向远大,慨然奋励,不因为身处荒遐僻地而自我局限,他经常告诫诸弟以明经、进士为志向,各专其业。

寒窗苦读之后,唐贞元二年(786),林藻、林荐、林蕴三兄弟,名列清源郡(今福建泉州,莆田县时属之)“贤能”之书,取得进京参加礼部试的资格,时称“生徒”、“乡贡”。

浦城北高山–图:小川

三人连袂北上应试。虽然路途迢遥,艰难险阻,但三兄弟壮志凌云,途径建宁梨岭(今福建浦城北)、攀登北岭时,眼见“连峰危栈倚苍苍”、“小关高比大关高”,林藻刻名于巨石之上,发誓说:“彼鹄彼鹊,睥睨在目;坚取乃速,矢鹊祗夺!” 矢鹊即指天鹅,比喻靶心或目标,林藻在此誓言,应试志在必夺,不可废弃。

画龙点睛,举场折桂

九牧林 —图:没完没了

公元791年大唐王朝进士科开考的这一天,是莆仙古代科举具有历史性的时刻,林藻在考场上写下试题之一《珠还合浦赋》的答卷。他趴在考桌上假寐,想怎么再为文章润色,毕竟这次考试对他的人生来说太重要了,胜败在此一举。

他想起这次进京赴考途中写下的宏誓,风餐露宿的艰难;他想起早年,自己和欧阳詹等人创办“福平书堂”边教边读,其目的一方面事为了培养读书人,另一方面就是为这次进京赶考做好准备;他想起在澄渚书堂、灵岩精舍等地苦读的日日夜夜,自己和林蕴、欧阳詹等人“铭砚泉石,刻志业书”的石砚还在老家澄渚乌石,等着见证林氏兄弟的好消息呢。所以,林藻告诫自己切不可马虎了事,他深知自己的优点和弱点——才华是具备的,但有时候显得自负、轻率。所以,他得仔仔细细再琢磨考题,琢磨答卷,不能因为轻率而误事。

欧阳詹和林藻,林蕴共用砚台 —图:shirley

忽然他发现,还真有个重要的“点”没有扣到,那就是题目“珠还合浦赋”中的“还”字!他吓出一身冷汗,赶紧补上一笔。还好他才思敏捷,意到笔至:“珠之去也,山无色兮,氛雾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珠之来也,川有媚兮,祥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这么“临门一脚”,得到主了考官礼部侍郎杜黄裳的赞赏,说林藻这几句,画龙点睛,如有神助。

这样林藻继其弟林蕴、林荐以明经及第后,穿杨折桂,于贞元七年(791)擢贾棱榜进士第,成为福建省第二位登正榜进士、莆田进士第一人。

当时人们称为“中破天荒”,故林姓有“双桂遗风”的堂号。这次折桂后,林藻返回浦城县梨岭时,见到当年的巨石上刻字,感慨万千,于是撰写诗文抒怀:

曾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

弟兄各折一只桂,还向岭头联影飞。

淡泊明志,解印归里

九牧林–图:没完没了

林藻登第后,历任官校书郎、判官、容州刺史、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副使、江陵刺史等职。但林藻淡泊明志,不慕虚荣,志趣高洁,不习迎合,四十岁便解印归里,不再出仕。曾写诗明志:“山川虽远观,高怀不能掬。”去世后朝廷追赠为睦州刺史

他的裔孙、明刑部尚书林俊称赞他的一生:“华夷轸壤,遐迩负耻。相先业儒,彼鹄自矢。赋成神助,破荒伊始。并影于飞,穿杨符喜。容州江陵,四仕首尾。庙食重庆,光有前史。”(《九牧列祖像赞传略》)

传世名作,直追晋韵

深慰帖

林藻以《珠还合浦赋》一文传世,但真正使他名留青史的,是他的书法。

宋徽宗赵佶亲自编录钦定的《宣和书谱》二十卷,以及明代陶宗仪倾毕生心血编辑的书法典籍《书史会要》都给予林藻的《深慰帖》极高的评价。

据行家研究,林藻书法正楷学颜真卿,形成“萧疏古淡,意韵近古”的风格,结构持正中显得疏朗,用笔有筋骨而自然轻松,直追晋人意韵。特别是他的行书《深慰帖》为行草横幅,清秀舒展,气韵贯通,墨彩浓厚,博大中寓峻拔之气;用笔纯熟酣畅,自由精妙,或细或壮,无不饱满;灵动跳跃,起伏有致,潇洒飘逸,神采飞扬,成为传世之宝,备受后世书法名家推崇。

宋代《宣和书谱》称其“婉约丰妍,得智永之笔为多。”

宋书法家邵亨题《深慰帖》云:“道劲浓织,间杂参错,如冠冕佩玉之士,慷慨议论于庙堂之上,壁立万仞而以慈祥恺悌发之,唐人中丁丁(雄健)者也。杂之魏晋书中末易优劣。”(《书史会要》)

元代书家李倜题日:“唐林藻书,世不多见,今观此贴,意韵近古,字字圆熟,甚可崇尚。”(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

值得一提的是,《深慰贴》自宋御府流出后,曾为吴文定家藏,南宋有摹刻。之后真迹辗转流落,直至明嘉靖间方从严嵩府里查抄的字画古董中,发现林藻《深慰帖》真迹,当时大书家文征明、董其昌分别将其刻入馆籍,使得真迹流传至今。(莆田文艺界)

责任编辑:王 敏 沈 琳 陈恒山

值班主任:林双华

,“形容不俗”是什么意思?,转发了,转发了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