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落碑》,全称《李训等为亡父母造大道尊像》,此碑刻于唐咸享元年(670年),位于山西绛州(今绛县)龙兴观(古称碧落观)。

对于碑名的由来,有说是取于碑文中的“栖真碧落”一词,有的说是因为碑在碧落观中。此碑高2.26米,宽1.03米,厚0.21米,系唐高宗李治总章三年(公元607年),高祖李渊第十一子韩王元嘉的儿子李训、李谊、李撰、李谌为其亡母房氏祈福而立。文为篆体,共21行,每行32字,除去空阙,实有630个字。篆书由谁书写的很难确定,历来有很多种说法,不管怎样,它是唐代篆书书法中的一件精美而又风格独特的作品。笔画细挺,线条圆润,字狭长,有的笔画、部首仍然保留了大篆字体的象形特征,让人想到日月、云霜、虫鱼等自然界的事物,显得古朴而有意趣。结体大多上紧下松,左右对称、平稳,整篇碑文在布局上整齐严格,又具有丰茂古雅的特征。

碑文
  这些字有的源于殷商甲骨,有的源于周朝钟鼎,有的则出自秦刻石鼓文及《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该碑还有一个非常独特之处,即使用了三十多个假借字,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辨识的难度。在碧落碑中,多次出现的同一个字,极少有相同写法,且字字有源有据。而它用小篆笔法书写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这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一个创造。而也因于它在书法艺术上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名播宇内,显于古今,为世人所珍爱。《广川书跋》说:“篆字奇古,引笔精绝,不类世篆学。”又言:“此碑超出相斯窠臼,笔法已自深稳。”以致“前人论书率叹其妙绝”(《金石录》)。如果没有相当的古文和书法功底,实在难以辨识和通读全文。因此在立碑整整二百年后,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有个名叫郑承规的人奉命用正书将碑文释出,刻于另外一石,以便后世识读和临摹。《潜研堂金石文跋》中就记载了这件事说,此碑“篆字奇古,小儒咋舌不能读,赖有郑承规释文稍可句读。……要非精研六书,博涉古今者不能辨也。自宋以来,篆书家奉此为金科玉律,莫敢轻易一字。”
唐代篆书书法《碧落文碑》

唐代篆书书法《碧落文碑》唐代篆书书法《碧落文碑》

唐代篆书书法《碧落文碑》唐代篆书书法《碧落文碑》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图文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非法用途,否则后果请用户自负。 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删除处理! 相关作品您必须在下载后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删除,如果您喜欢该作品,请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