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王獻之書洛神賦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少有盛名,高邁不羈,風流一時。書法兼擅各體,尤以行草著名,與其父並稱「二王」。〈洛神賦〉原蹟已不存,宋以來拓本僅存十三行,世稱〈十三行〉。此本拓自碧玉本,原石於明代發現於杭州西湖,因出土地為賈似道半閑堂舊址,所以後人認為是賈氏所刻。此作字體勻稱和諧,體勢秀逸,神采飛揚,筆致灑脫。筆法不再帶有隸意,字形也由橫勢變爲縱勢,為成熟的楷書作品,被後人譽為小楷極則。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献之书法
《洛神赋十三行》是王献之传世的小楷名作。据说,其墨迹在宋代有两本,即晋麻笺本和唐硬黄纸本。其中唐硬黄纸本有唐代书家柳公权的题跋,至元赵孟頫则认为是唐摹本,亦有人认为是柳公权摹本。此本初为北宋周越所得,误以为原迹摹刻,流传于世,后有南宋越州石氏掺入右军笔意的翻刻本。《宣和书谱》载,麻笺本北宋时入内府,后二墨本均佚失而不知下落,仅存刻本传世,但因辗转翻刻较滥,已不足观矣。南宋时,权相贾似道先觅得麻笺本9行,后又得4行,合为13行,刻于苍色石上,美其名曰“碧玉”,故该本被称为“碧玉版本”,又称《玉版十三行》。
宋佚名王献之书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
石高29厘米,宽26厘米,明万历年间出土于贾似道丰闲堂旧址的杭州西湖葛岭,曾归陆梦鹤、翁蒿年,清康熙年间入内府。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献之书法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图文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非法用途,否则后果请用户自负。
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删除处理! 相关作品您必须在下载后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删除,如果您喜欢该作品,请支持正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