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明景泰八年,明代宗久病不愈,明将石亨,宫内太监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发动政变,拥戴被囚禁在南宫的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复辟之后的明英宗处死兵部尚书于谦,明代宗朱祁钰也被明英宗废为郕王。
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保住大明江山的于谦?
“夺门之变”前因后果
·土木堡事变
英宗 出征
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受到大太监王振的蛊惑煽动下,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前往前线,但是明军在土木堡惨败,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皇帝被俘,随行的五十余名文臣武将战死,瓦剌大军围困北京城。
·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于谦
土木堡之变后,瓦剌打算挟持英宗朱祁镇勒索大明,首都北京人心惶惶,朝堂内部也发生分歧,一部分大臣主张南迁,但是遭到了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人的反对,于谦临危受命,出任兵部尚书,同时为了彻底断绝瓦剌挟持英宗勒索大明的念头,立郕王朱祁钰为帝,英宗庶长子为太子。
明代宗 朱祁钰
瓦剌首领也先见挟持英宗勒索大明没有效果,便亲率大军发兵攻打北京城,由于土木堡之变,大明二十余万精锐损失殆尽,此时的北京城只剩下老兵残将十余万,明代宗朱祁钰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权利,在京各营士兵将领皆受其节制,最终通过一系列战前准备,调兵遣将,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瓦剌大军大败。不得不提,神机营也在此次战斗中大放异彩。
·兄弟相争
瓦剌大军围困北京城惨败后,瓦剌首领也先发现无法利用明英宗捞到好处,不久之后派使者前往大明打算给明英宗放回来。此时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钰派杨善前往打探,结果杨善不明圣心,,将明英宗接回来了。
此后,明代宗朱祁钰已经享受到权利的好处,于是把威胁他皇位的太上皇明英宗软禁在南宫,派锦衣卫严密看官,甚至有时候南宫内吃穿不足,每逢节庆,按照惯例百官应该朝贺太上皇,但是代宗皇帝不允许。代宗朱祁钰甚至废黜明英宗儿子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儿子为太子。这也为朝堂分裂埋藏了祸根,太上皇明英宗在惶恐中独孤七年囚禁生涯。
明英宗 朱祁镇
景泰八年,代宗朱祁钰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朱祁钰的儿子刚立为太子不久,便病逝了,之后代宗皇帝一直未曾立太子,于是身边的投机者开始谋求后路,代宗朱祁钰亲信武清侯石亨便起了歪心思。石亨联系左幅都御史徐有贞,宫内太监曹吉祥和都督张辄拥立太上皇明英宗复辟。
因为此时代宗病重无法有效控制朝堂,又没有太子,明英宗复辟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抗,可以说是兵不血刃。
复辟之后,明英宗接管朝政大权,大肆封赏复辟功臣,而代宗时期很多大臣或者被贬或者被杀。一代忠臣于谦也未能免祸。
于谦之悲剧
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自己的为官信仰,因此既没有得到代宗皇帝的信任也没有在“夺宫之变”中采取任何措施得到英宗的支持。
于谦 《石灰吟》
代宗皇帝对于谦的信任是逐步降低的,北京保卫战之后,人心不稳,代宗皇帝需要依靠于谦稳定朝纲,此时的于谦可以说是大权在握,但是随着代宗皇帝统治地位的巩固,于谦的地位越来越低,虽然还是兵部尚书,但是在重要礼仪庆典上,于谦的位次是在下降的。尤其在代宗朱祁钰打算更换太子这件事上,于谦是明确反对的,因此引起代宗不满。
甚至在夺门之变发生后,代宗朱祁钰听到钟鼓齐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是于谦谋反么”,可见于谦多么不受信任。
夺门之变本质上是宫廷政变,即使是太上皇,这种行为也是违法的,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复辟集团投机政客徐有贞提议,以“谋立外藩”的名义抓捕于谦,英宗犹豫片刻也同意了。于谦到死也没有为自己辩解,只说“辨也死,不辨也死,朝廷赦得我,众人亦不肯。”最后被斩首于市。
结语
夺门之变 ,英宗废黜朱祁钰为郕王,朱祁钰死后也仅仅是以亲王的礼仪下葬,英宗是在通过他的行为告诉世人“夺门之变并不违法,郕王朱祁钰皇位来路不正”,英宗为了美化自己“夺门之变”,如此对待他的弟弟代宗朱祁钰,那么于谦被杀也是意料之中之中。
“于谦之死”再次加重了明朝文臣武将的断层,“土木堡之变”朝堂五十余名高官重臣战死,“夺门之变”再次导致于谦,王直等一些能臣被杀,朝纲再次混乱,复辟集团功臣专权,以至于后面发生“曹石之变”打算弑君谋反。近些年来很多影视作品在美化明英宗,但是从英宗开始,明朝奇葩皇帝一个接着一个,无疑英宗给子孙后代塑造了一个“好榜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