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寯藻像
祁寯藻(1793—1866年),字叔颖,一字淳甫,避讳改实甫,号春圃、息翁,山西省寿阳县平舒村人,是乾隆年间著名史地学家祁韵士的第五子。嘉庆十九年(1815年)进士。道光元年(1821年),入值南书房,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由是由翰林以至宰辅未尝一日离南斋也”。祁寯藻是晚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期间的重臣,三代帝师,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是清朝的山西人中居官时间最久、官位最高的一位。他一生勤政爱民、刚直不阿,在辅政多年中,对于用人、治吏、理财、抚民、务本强国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且皇帝也多予以采纳,故有“半副銮驾”之誉。在对待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和武装入侵问题上,他是当时清统治集团中抵抗派的重要成员。皇帝称他为“贤臣”,百姓颂他为“清官”。他撰写的著名农书《马首农言》,不仅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中国农业史、农业技术史更具有重要价值。祁寯藻一生历经四朝,为维护清廷的统治尽了一位贤相应尽的责任。
坚持抗英 主持禁烟
所谓鸦片,是用罂粟汁液熬制而成的毒品。因为它有镇静、止痛作用,明代以来一直作为药材征税进口,但容易吸食成瘾。18世纪末期,英国侵略者为打开中国市场,就在印度广种罂粟,制造鸦片,以走私方式销往中国,既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又严重损害了国人的健康。嘉庆、道光皇帝为禁止鸦片流入,曾多次发布禁令,并派员往广州查办,但因贪官污吏与鸦片烟贩相勾结,鸦片输入量越来越大。
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鸿胪寺卿黄爵滋向道光帝呈递了《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主张采取严厉措施禁止鸦片输入,并严令吸食者戒烟,否则即处以重刑。深感鸦片威胁到自身统治的道光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禁烟运动,并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于是,一场禁烟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此时祁寯藻正在江苏学政任上,他坚决遵行皇帝的命令,并提出自己的主张:第一,禁绝鸦片不仅要以重刑强迫吸食者戒除,更重要的是要严惩与鸦片贩子勾结的贪官污吏。第二,要把严禁鸦片、惩处贪官的重点放在海关上。第三,严禁吸食鸦片的禁令要首先从皇室亲贵和各级官吏开始,再逐渐推及至普通老百姓。要给百姓讲清楚吸食鸦片的危害,朝廷禁烟是为百姓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着想。祁寯藻的这一禁烟思想得到了道光皇帝的认可。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取得了重大胜利,西方列强的贩毒势力遭到了严重打击,但是他们并不甘心,又窜到福建、厦门沿海一带作乱。由于福建水师员弁收受贿赂,哨船代为交易,运送鸦片到各处销售。当时御史杜彦士向道光帝上奏了这一情况,道光皇帝觉得此事严重,便选派了在江苏学政任还未期满的祁寯藻和刑部侍郎黄爵滋赴福建会同闽浙总督邓廷桢查办福建禁烟和海防事宜。
祁寯藻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起程,二月到达福建。七月查办完毕,返杭州。九月又奉旨赴福建查办海防事务。十一月事毕回京。在这两次赴闽查办禁烟事中,祁寯藻先后上奏10次,并根据实情首先采取严密措施,查禁贩烟汉奸。他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福建沿海之所以有英国鸦片船漂泊无忌,是因为沿海奸民与英国烟贩相互勾结,为其提供便利条件的缘故。据此,他向道光皇帝上奏,应大力惩办汉奸,认为“汉奸一日不除,则夷船一日不绝”。
同时,他还主张严肃查办吸食鸦片、禁烟不力的腐败官吏。为此,他奏准对闽浙的不法官吏进行了严厉惩处。在福建惩办了吸食鸦片、听任门丁胡作非为的署惠安县知县陈偕灿。八月被派到浙江后,又查明了台州、温州两地在偏僻处“栽种罂粟、熬煎烟土”的实情,并奏准罢免了吸食鸦片的台州知府潘观藻、温州知府刘煜。
正当祁寯藻在福建采取严厉措施禁烟之时,鸦片战争已告开始。英国舰队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先到达广州海面,后抵达厦门。祁寯藻到福建之后,便根据当时厦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沿海全面防御、处处抵抗的战略,并根据对敌人的有限了解,从清军水师的实际情况和福建沿海的地形特点出发,与黄爵滋、邓廷桢研究,向皇帝提出了备战建议。
由于邓廷桢积极抗战,英军在厦门受到了顽强阻击,阴谋没有得逞,只好扬帆北上定海。因定海防备无力,落入英军之手。定海失陷后如何收复,祁寯藻即上疏皇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定海必须尽快收复;沿海各省的防御要通盘考虑,以求万无一失。
在晚清腐败的社会背景下,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在这场战争中,祁寯藻始终站在反侵略立场上,坚决主张抗击英国侵略者,始终反对妥协投降,为抗击英国的侵略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马首农言》 加惠民生
祁寯藻书法作品
祁寯藻为官数十年,历事四朝,始终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因此,他在关心农民生活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尤其表现在他撰写的农书《马首农言》中。道光十四年(1834年),他因丧母回原籍守孝,在此期间通过对乡间的细心查访,写成了《马首农言》一书。
《马首农言》是记述清代中晚期山西东部太行山区的寿阳等地农事活动的地方性农书,书中根据山西东部山区地势气候特点,就其种植的主要作物对土壤的要求及耕作要点分别列叙,举出的十多种作物也是山西常见,而在传统农书中并不多见的,充分体现其作为地方性农书的特色。书中还列举了清乾隆到咸丰年间的粮价、物价变动的情况,记述了寿阳地区的农谚、方言和一些风俗习惯,同时还对当地的庙宇、神像进行了考证。因此,该书又是一部研究中国经济史和中国社会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这部著作里,祁寯藻表现出了对农业生产和农民阶层的重视。他认为农民从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农谚,“自天时、地利、人情、风俗,并有徵信,无假雕饰”。祁寯藻非常推崇孔子的一句话:“吾不如老农”,相反,针对班固说农民是“鄙者”,说“君子”不应拘泥于农业劳动这个“小道”的说法,又予以驳斥。对于清王朝的一位高官来说,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
祁寯藻为官一生,受过皇帝的奖赏20余次、受赠物品达百余件,被世人誉为晚清的一代名相。同治五年(1866年),祁寯藻因病逝世,终年74岁。在他逝世后,同治皇帝给予极高的评价,“予告大学士祁寯藻学粹品端,忠清亮直,加恩晋赠太保,谥文端,照大学士例赐,入祀贤良祠”。世人评论他一生忠君、勤政、爱民、崇俭,为官吏楷模。
(原载于2019年第12期《前进》杂志)
,我就想问问,这字怎么读?,图片评论
评论(0)